English

新型潜艇的开路先锋

2008-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姜毅 陈炳锋 本报记者陈劲松 我有话说

海军装备部驻某研究所军代表室博士军代表、高级工程师黄加强,曾参与9个重大项目科研攻关,主编潜艇操纵性、适航性等军用标准10余万字,在新型潜艇的预研和立项研制、试验过程中,他提出重大意见和建议120多项,被总装备部评为装备工作先进个人。

6年爬舱

1996年1

2月,黄加强成为海军第一批博士军代表。报到后,他放下博士架子,6年爬遍潜艇的每一个角落,摸遍每一根管路,查阅各类资料380多册、200多万字,完整掌握潜艇建造工艺、工序、重点控制环节。

黄加强很快崭露头角。一年夏天,黄加强所在的工厂遇到技术难题:某新型涂料首次在潜艇上大面积使用出了问题。黄加强主动请缨,担任军方技术主管,通过认真研究、分析,终于找到问题的“元凶”,彻底解决了此类问题。

凭借广博的知识,黄加强逐步在新型潜艇的研制管理上取得发言权和主导权。在某型潜艇预研过程中,他和同事们一起,在5年多的攻坚战中,经过对潜艇的系统分析和上千次论证,创造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200多项,得到专家一致肯定,并被领导机关和工业部门采纳。

一项大胆建议

那年,黄加强奉命参与某新型潜艇研制管理工作。在对研制目标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的情况下,为了使该型潜艇的结构和系统发挥最佳效益,黄加强根据目前海军需求,着眼今后武器装备发展方向,结合试验要求和我国海区状况,在工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初定的基础上,通过周密计算,大胆建议将下潜深度增加数十米。

然而,建议一提出,就引来许多质疑声,第一次方案评审会不欢而散。面对众议,黄加强显得格外冷静。在第6次方案讨论会上,黄加强开门见山:“四平八稳,关键技术就无法突破,身为一名军事代表,履行好历史使命,就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冒险!”黄加强代表军方郑重地在评审意见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方案,得到多方专家的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可,工业部门也采纳了黄加强的意见,按照新增加的深度指标进行船体设计和施工。

一次,某个器件交付测评中心测评,在气象条件非常理想的状态下得出的结果很好。但黄加强却多想了一层:真正的战场会是这种理想状态吗?于是,黄加强和同事们一起模拟多种恶劣环境对该装备进行测评。有人私下说:“你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黄加强耐心解释:“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刁难谁,而是为了战斗力,为了谋打赢。”在黄加强、科研小组和厂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装备最终通过严格条件下的测评。

一个计算方法

在进行大潜深潜艇安全系数研究时,传统的办法是将材料、建造、计算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简单叠加起来考虑,然而,这种办法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潜艇服役后的安全情况。黄加强一头扎进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之中,他三番五次到相关科研所查阅以往所有的研究报告,又深入试验现场了解有关试验试航情况。光是记录、推导、复算、求证的笔记就写满3大本。

在这次研究中,黄加强抛开传统的思想模式、打破常规,将安全系数中各方面的因素实行分离,重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首次提出设计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将不同型号潜艇诸多方面的安全储备分别准确表示出来,真实反映了潜艇安全系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也更能直观地反映潜艇服役若干年的安全情况,安全系数更加科学、更加准确。计算方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研究单位的认可,并受到广泛赞许。

在某新型潜艇的研制阶段,黄加强根据该型艇研制的设计方案,对其科研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内容、经费、进度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查,重新提出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应达到的技术要求。黄加强发现工业部门提出的100多个科研项目中,有些项目对装备发展作用不大,而有些必备的项目由于难度大、效益低则没有申报。在相关讨论会上,黄加强站起来,从科研方案的可行性,谈到科研思想的完善;从新装备的长远发展,谈到前沿科研成果的转换……听着黄加强严密科学的论证,领导和专家都对这个敢于直言的军代表竖起大拇指。在海军装备部驻某研究所军代表室总代表汪宏伟支持下,黄加强与战友一起,反复核对计算,果断将某新型潜艇设计方案科研项目核减到40多个。结果,不但使设计方案科研项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管用,还为部队节约大量经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