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纪念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

2008-04-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2008年,北京大学逢建校110周年,也将迎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纪念日。为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良好学风,北京大学将于4月15日恢复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并将于10月14日举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

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庆典。这是我国新闻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报今天刊发专版文章,以示祝贺与纪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标志着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虽然它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产生了重要和长远的影响。我们邀请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筹备委员会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介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意义及恢复后的设想,同时刊登《北大新闻学研究三巨擘》一文,介绍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三位中国新闻学先驱者的历史作用,以期使读者对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薪火相继面向未来

――程曼丽教授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程曼丽教授

发轫北大 峥嵘如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介绍道:“说起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就不能不提到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归纳的、北京大学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开创的‘五个第一’:北京大学在中国开设了第一门新闻学课程,建立了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设立新闻专业。――这些里程碑式的探索和实践,足以确立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程曼丽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研究,著有《〈蜜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等专著和教材,谈起北大新闻学教育的话题来如数家珍:“创建于1918年10月14日、活动时间仅两年多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更是在中国近代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初名“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公认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将研究会的创立称为“报业教育的发端”。

程教授认为,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并落户北京大学,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北大特殊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办报的高潮,涌现出一批经验丰富的职业报人,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现实需要。当时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也是首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新风的近代大学,蔡元培校长的高瞻远瞩和躬身操持为研究会的创建和持续奠定了基础,留美教授徐宝璜和报界巨擘邵飘萍则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也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开辟了道路。

程曼丽教授介绍说,早在该学会成立之前的1917年,北京大学即开风气之先,聘请徐宝璜教授为文科各系学生开设《新闻学》选修课,介绍欧美各国新闻概况及理论。蔡元培校长鼓励学术研究,倡导社团活动,曾有增设新闻演讲会的计划。而“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中许多人在各报兼职或自办刊物,迫切需要有关理论和业务方面的指导。1918年春,学生罗章龙、谭平山等向校长室秘书兼讲授《新闻学》选修课的徐宝璜教授提出,希望校内能组织课余新闻研究团体。徐宝璜当即表示支持。罗章龙、谭平山两人又向《京报》社长邵飘萍表达了这一意见。邵飘萍当即写信给蔡元培,倡议北大设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很快得到蔡校长的回复,随后被蔡元培聘为研究会导师。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成立。“作为一校之长,蔡元培亲自参与主持了研究会章程的制定、开业和结业仪式等活动,足以说明他对新闻学研究会的重视。”程曼丽教授介绍,研究会筹办期间,蔡元培亲自拟定新闻研究会简章8条,发表在1918年7月6日的第178号《北京大学日刊》上。简章大意是: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研究内容包括六项,为“新闻的范围、采集、编辑、选题、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讯社之组织”。

1919年2月,新闻研究会改组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将“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改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同时宣布将研究会宗旨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并且突出强调新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于1919年4月20日出版《新闻周刊》,徐宝璜担任编辑主任。发行的目的是“便会员之练习,便新闻学识之传播,便同志之商榷”。这份周刊尽管只出版发行了3期,于“五四运动”后停刊,但它却是中国最早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开启了出版专业刊物的先河。研究会导师邵飘萍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采访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会员们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采集方法和记者的修养,还邀请李大钊、高一涵等知名人士到会做演讲;同时,邵飘萍鼓励学生贴近社会、了解民情,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介绍学生到报馆实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程曼丽教授介绍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章程规定“校内外人均可入会为会员”,吸引了众多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士。参加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多是北京大学文、史、哲、法律等系的学生,也有一些北大的教职员和校外会员,其中不少是在当时校内外各进步社团、刊物中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研究会自成立至1920年12月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一百多位学员参加学习并获证书(分听讲一年和听讲半年两种证书)。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获得听讲半年证书,深受教益,为其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卓越的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回忆说:“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飘萍,对我的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其他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等也都是深受新闻学研究会的熏陶,日后成为在新闻方面颇有建树和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翰墨留馨 芳泽后世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20年底停止活动。程曼丽教授认为:“尽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开端。研究会在强调学习新闻学理论的同时,重视结合中国报界实际,吸收优秀报人经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与研究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学风为后来的中国新闻教育所借鉴和继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将新闻学引入学术殿堂,为专业院校培养记者、研讨新闻理论、传播新闻知识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积累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后来汇集成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这两本书是中国人自己编写出版的最早的一批新闻学专著,后来再版多次,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新闻业务和新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再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为当时和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会坚守新闻职业化的理想,紧跟时代潮流,始终为国家自强和民族解放而努力奋进和探索。身为一校之长的蔡元培躬身示范,使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得以在北大发端,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热心支持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大学校长”。作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徐宝璜为新闻学研究会殚精竭虑,在主持研究会会务的同时,撰写了被誉为新闻界“破天荒”之作的《新闻学》一书,并积极筹划在北大创办新闻系,后因病倒在了讲坛上,为后世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生之歌。研究会导师邵飘萍身上的“铁肩”、“辣手”风格更是将职业新闻人淋漓尽致地加以诠释,其“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以及舍生取义、慷慨赴难的气概更为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最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还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新闻学研究会大部分会员将学到的新闻理论知识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坚。会长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者;导师邵飘萍是中共早期秘密党员,牺牲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下;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应聘来研究会讲演。据1919年10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报道,在1919年10月16日举行的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上,蔡元培亲自向包括毛泽东在内的55人颁发证书(证书分听讲一年和半年两种)。他们中间有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陈公博,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罗章龙、高君宇,有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谭平山、谭植棠。高君宇先后担任《国民》、《新潮》、《先驱》、《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向导》的记者和编辑,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取得新闻学研究会半年证书的罗章龙后来参与创办《工人周刊》,主编《中国工人》。处于时代变化转折点上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培养了一代社会活动家,功不可没。

薪火相继 守正创新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资源和精神不仅属于北大,也属于全国。程曼丽教授指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界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新时期特别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为当今所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谈到恢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时,程曼丽教授认为,北京大学和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文与学科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足以为研究会提供肥沃的土壤。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深刻的“人文学科基础”和特定的“人文价值因素”,需要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百年老校北京大学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学科优势必将为恢复后的新闻学研究会提供肥沃的土壤。北大的文、史、哲三系分别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文学系、史学系和哲学系,其他如外语、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也都在北大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进入新世纪,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在继续保持和弘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的学科领域,不拘一格面向国内外延揽一流学术人才,积极拓展同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一大批代表中国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的重大成果。说到这里,程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深厚的学术积淀,强劲的实力,使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恢复后的新闻学研究会扎根北京大学也必将从中受益。”

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过数年的发展,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一系列的学科群和学术研究机构。学院财经新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目前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放式的财经新闻教学与科研平台。在新闻史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海外华文传媒研究方面,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样具有较大的优势。2003年,北京大学成立“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中心顾问及研究人员除了一批内地著名学者外,多数为国外及海外人士。成立至今,中心开展了多项活动,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中心还与中国新闻社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筹划、出版《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共同培养博士生,并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恢复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将借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史论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成长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经过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校内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决定将史论研究作为未来新闻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并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程曼丽教授介绍说:“在研究会成立90周年之际,恢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一方面把北大自身的宝贵资源发掘出来,惠及当代;同时也可以借此平台,吸纳全国新闻学研究力量的参与,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程教授表示:“我们希望将恢复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建成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平台,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全国有志于从事史论研究的学者参加。”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北大与新闻学术界的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同时有利于促进全国新闻史论研究在更高的起点上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程曼丽解释说,“当然,研究成果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教学中来,以促进新闻史论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人才服务。”

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恢复成立后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将继承优良传统,在开展新闻史论研究的同时,努力关照社会现实,以学术研究服务于新闻人才的培养。程曼丽教授将这种“守正”和“创新”的结合概括为“老树绽新枝”,“恢复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将秉持蔡元培校长创会时的宗旨,同时融入现代意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搭建国际化的大平台,以切实的努力,推动中国新闻学教学和新闻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程教授介绍,4月15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将恢复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在海内外聘请第一批导师;10月14日,在研究会成立纪念日将举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以及馆藏报刊资料展览等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程教授特别强调,恢复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还将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学术交流,使学会不但具有全国性的涉及面,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除了“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外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和交流外,还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加强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专家的联络和沟通,提升合作、交流的规格与水平。

她表示:“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诞生地――北京大学有责任、也有信心重新扛起历史留下的这面大旗,挑起历史的重任,将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商伟)

 

徐宝璜所著《新闻学》。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听讲证书。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三巨擘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了徐宝璜的《新闻学》。这是我国的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起点,而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等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开创新闻教育事业、提倡新闻研究和确立教育方针的拓荒人物。

北大校长蔡元培

北大校长蔡元培与新闻事业有着密切的渊源,曾先后编撰和创办《苏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旅欧杂志》等报刊,并为《民主报》、《新青年》等写过多篇文章,有办报经验,重视新闻工作。丰富的新闻实践使得蔡元培对新闻事业有着自己的观点,加上他对德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教育的了解,使得他热心于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全力支持新闻学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蔡元培校长,就没有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历史恐怕也会延后。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徐宝璜

新闻学研究会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当属被誉为“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的徐宝璜。他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研习新闻,1916年回国,在北京《晨报》任编辑。23岁时,徐宝璜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讲授新闻学选修课。1918年,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推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并代会长蔡元培主持此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据《北京大学日刊》记载,在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后的3个月里,徐宝璜就向会员们发表了“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方法”、“新闻之精彩”、“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等演讲,系统讲授新闻学理论和实践。1920年起,先后在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教授新闻、经济等方面课程,并担任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1930年6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仅36岁。遗著有《新闻学》一书,经四次修改于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为我国第一部新闻学理论专著。全书共十四章,六万字左右。主要从新闻学定义,到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著名新闻学家邵飘萍在当时《京报》上评价为:“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蔡元培在该书序言中称其为“‘破天荒’之作”。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

新闻学研究会的另一位导师邵飘萍时为《京报》社长,新闻界的翘楚。他以“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的理想从事新闻实践,又以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情担当起新闻教育的重任。他先是多次致信蔡元培促成研究会的创立,后担任研究会导师,在新闻实践传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结合多年来从事采访活动的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地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采集方法和记者的修养。为提高会员的政治素养,他还邀请李大钊、高一涵等知名人士到会演讲;同时,他鼓励学生贴近社会、了解民情,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介绍学生到报馆实习,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