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

2008-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通讯员张世英 我有话说

高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资料照片

4月11日,哈尔滨某大学的数学学院大四学生小李,走进了该校的心理咨询

室,讲述了自己的烦恼:从去年7月找工作直到现在,她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而她周围的同学许多都已经找到工作了。眼看着6月就要毕业了,4月就是自己最后的希望。她现在感觉压力特别大。“老师,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一想到我爸妈这么辛苦供我上大学,我心里特别特别难受。”小李说。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很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而东北林业大学一项针对大学生遭遇挫折频率及强度的调查问卷则显示:约85%的学生有时会遇到挫折,有13.56%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有较强的挫折感。

家长过度溺爱使学生抗挫能力下降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我们那一代生活条件不好,赶上上山下乡,吃了不少苦,现在物质条件优越了,不想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而且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只要他安心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他管。”在谈到挫折教育时,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对记者说。据记者了解,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读书、找工作甚至出国时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长团”。

对此,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温恒福教授认为,一方面,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失败时来自家长、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学校对挫折教育尚不够重视

“我的孩子突然要退学,怎么劝都不行,我该怎么办啊?”4月2日,一位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心理咨询老师经了解得知,原来,她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无缘自己理想的大学,只考取了这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此事对她打击很大,上了大学以后开始厌学,最近干脆提出退学。

首都经贸大学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杨眉老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之下被压抑或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来个“总爆发”。换言之,如果只是从大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失之片面了。杨眉认为,我们在大学心理咨询室所见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中小学时期,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青少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分数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而积累下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一份针对浙江省内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并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而记者在走访了哈尔滨市的一些高等院校发现,目前几乎还没有专门针对如何面对挫折的课程。

部分大学生对挫折不能正确认知

哈尔滨某高校的小张,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刚上大一时,对高等数学专业课程,感觉很难,听着特别吃力,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像学得都挺轻松似的,上高中时数学很好的小张,一下子觉得自己变笨了,而家里对他期望又一直特别高。所以那段时间小张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后来在心理咨询老师那里,他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到这里抱怨高数课难,听不太懂,这其实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慢慢适应就会好了。

哈尔滨一位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指出,大学生往往认为,挫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往往会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大学学习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谐的,未来应是一片光明的,因此对于实际到来的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还有些同学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指出,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挫折的认知。理性的挫折认知能够让大学生对所经历的事情做出恰当的反应,而不合理的挫折认知则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王丽敏建议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求助。“有很多同学都是‘当局者迷’,这个时候应该找同学、朋友或老师聊一聊,有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转不过弯的事情,别人一句话,就会让你豁然开朗。”王丽敏同时提醒大学生,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对于如何正确解读挫折教育的问题,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学校的曲伟杰校长认为,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教育应该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如何尽快调整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金宏章教授则指出,我们所倡导的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吃苦教育,也并非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下绊脚石,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之中重新振奋,快速成长起来。

遭遇挫折,积极应对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硬性规定。如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明确规定: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全日制高校应配备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心理学相关学历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3000等。

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也正在行动。据了解,黑龙江省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已达到国内高校先进水平。

小赵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每当遇到困惑自己无法解决时他都会找到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他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该校校长魏兆胜教授指出,黑龙江工程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都能得到精心的呵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一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了“心理联络员”,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还有专家认为,在加强心理疏导的同时,要重视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应考虑建立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的挫折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无论在任何年龄段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