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08-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湘溶 我有话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型社会为目标,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因此,“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渗透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将人类从迷信和各种神秘力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也愈演愈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环境恶化、能源枯竭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便应运而生。20世纪以遏制和缓解世界范围内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为取向,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气象:生态科学的勃兴。适时推进我国的生态学研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必需。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在生态文明意义上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多样化统一原理、边缘优势原理、开放性原理以及未来优先原理等。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举世瞩目,但这一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决不可漠然处之。人类今天的困惑往往起因于昨天的错误,而今天的错误则将导致明天的困境,未来世界的面貌是现代人的行为结果。因此,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未搞清楚事物发展之间的序列之前不要匆忙决策,奉行生态谨慎,恪守未来优先,减少和避免因盲目决策造成的损失与浪费。辩证思维是生态文明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只有树立辩证思维方式,才能不断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弘扬共容精神,守护共生理念。学者们指出心态与生态是人类文明始终存在的两大问题,心态关乎共容,生态关乎共生。共容方能共存,共存方能共生,我们不仅要学会与他人共容共生,而且要学会与自然共容共生。弘扬共容精神,守护共生理念,尊重与促进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统一。为此,在人格上应致力于“四心”的培育,即对自然要有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

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倡导资源节约、注重环境友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结合中国国情,当前应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作为经济活动之主体的企业就要在开发或吸纳环境工业与技术、采用环境管理标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以及赞助环境公益事业等方面有所作为。而作为经济运行宏观决策与管理者的国家,则要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之外,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加强环境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的立法和执法。

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生态与消费内在关联。环境污染与破坏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没有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享受与发展需求的满足,并且将享受与发展需求的满足定位在物质上,物欲的满足成为实现人类自我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形成了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导致自然成了人盘剥索取的对象,人的贪婪最终造成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降低,甚至于丧失。同时,过分强调物欲满足,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城乡建设的生态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教训和经验,走出一条既符合城市化一般规律,又切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做到城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以及人际环境质量改善的统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需要是什么,如何去做,在新农村建设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城乡建设生态化过程中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发表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