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平与效率的动态权衡

2008-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国生 我有话说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教育公平的考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Coleman和Husen为代表的“教育机会均等”观点。Coleman等人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1.接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2.参与教育过程上的平等;3.教育结果的平等;4.教育效果的平等。Husen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认为平等有三种

含义:第一种是指每个人都不受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第二种是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第三种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Husen认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注意人的差异性,同时认为平等目标的达到又取决于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因素。

二是根据一个人接受某一水平之教育的“所得”来分析,这些“所得”一方面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或一生中预期的未来收入和更好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指教育供给的公共资源的分配比例。前者考虑的是用教育作为解释变量的未来收入的分配,后者则是考察由谁支付教育费用以及由谁从教育资助中获益。

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教育公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公共资源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学生之间的分配公平问题;二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公共资源在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分配的结构公平问题。在分析中,研究者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层次的教育即高等教育上,他们比较花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之学生身上的公共资源与这些学生对整个政府收入的财政贡献。显而易见,第一种方法侧重于考虑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关注的焦点是谁进了学校;第二种方法则从分配角度探讨教育的公平问题,侧重于考察教育成本的支付者与教育的受益者之间是否取得了平衡。与第一种方法相比,第二种方法不仅考察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考察不同教育水平或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个体所获得的纯公共教育资源的比例,从此意义上看它比第一种方法更深入了一步。

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有限的高教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就涉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率问题本身也是公平问题,因为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为更大范围内实现公平创造了条件。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效率主要用来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其主要目标是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存在配置效率(Allcocationefficiency)和生产效率的区分。配置效率主要衡量多类型生产机构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指以最小成本的合理配置达到最大产出;高等教育的生产效率被划分为两个层次:内部效率(Internalefficiency)和外部效率(Externalefficiency),前者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或学校方面的投入与直接产出(output)比,而后者则主要指高等教育的间接产出(outcome)与教育投入之比。高等教育具有人才输出、知识生产和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分别对应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多重活动,因此,高等教育是一个多类型投入产出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在各种活动之间实现平衡。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对高等教育产出的评价面临计量上的难题,因而对高等教育的效率进行评价往往难以确立统一的标准,实践中通常根据实际分析需要确立效率的评价方法。一般而言,在评价高等教育的内部效率时,投入是指系统内部或学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资本,主要有人、财、物三种形式;在评价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时,则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不同来源的投入,如估算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时度量的是私人成本,估算社会收益率时度量的是社会总成本。

在关于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的若干议题中,几乎所有问题都与公平与效率相关联,实际上这也是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的基本立足点,例如,作为高等教育财政核心问题之一的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就与此密切相关。在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背景下,许多国家为解决高等教育财政问题,或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实行收费的方法,或进一步加大学生及其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以致通过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回收政策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重要趋势。从成本回收对高等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来看,供给不足会加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程度,增加供给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因而成本回收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效率的提高。但是,成本回收对家庭收入水平或付费能力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边际影响是不同的,一些付费能力低的人可能因此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将被能够而且愿意支付更高学费水平的人所替代,这将导致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设计出相应的机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对公平的负面影响。实践中,这类机制有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实际上,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只是根据所面临现实问题的不同,考察的重点有所差异,但在特定条件下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始终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公平与效率往往面临交替关系,两者难以同时兼顾,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主次关系也随着经济进程的发展而相应变化。这就意味着,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动态均衡”机制。比如,在经济水平难以支撑高等教育需求时,效率的要求就不得不优于公平的考虑;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力的增强会使高等教育的财政诉求重回“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实践中,公平与效率的“动态主次关系”受到诸如经济发展、政治诉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们考察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禀赋,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实现局限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最优配置。(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