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艺术教育需走上正途

2008-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通讯员郑珂 我有话说

近日,山东省某院校举行了一场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参加测试的学生均为上学年各院系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测试内容多为历史、文学、时事方面的常识。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有40%的学生不及格,7%的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下,一些非常简单的成语也被写得乱七八糟。

该学校的一位老师谈起这种现象忍不住摇头叹

气,她介绍说,艺术生的这种“文化短腿”现象在艺术院校里面非常普遍,有些学生对一些中小学生都应该知道的历史文化常识也不了解,这有点叫人吃惊。

艺术考试为何这么热

山东省教育部门统计表明,艺术招考热近几年一直热度不减,2002年山东省考生仅为3.2万人,今年则创下了报考人数14.6万人的纪录,比去年增长了56%。

为什么这么多考生如此热衷艺术考试呢?家住济南市的一位考生家长一语道破了考生参加艺考的初衷:“要想让女儿以后能够有所作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高考考大学,但是女儿的文化课成绩不好,这样的话女儿也就能上个专科,而艺术考试文化课分数要求低,通过参加艺术考试上个好大学应该是一种捷径。”

据山东大学一位艺术专业教师介绍,从学生考试情况来看,很多人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很明显是学艺时间不长就仓促上场,是为升学而学艺,没有什么天赋可言。学习艺术除了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外,艺术天赋也必不可少。现在,因为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不少学校和家长一看学生成绩高考无望,就让学生转学艺术,希望能够侥幸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文化短腿”因何形成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画家张志民说,艺术学院学生文化水平低和我们的艺术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目标就发生了偏差,由于功利主义的导向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目标大多指向艺术考试,背离了艺术教育是“美育培养”这一根本要义,非但没有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反而在扼杀美育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目的从来就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在于美育,在价值观上与功利主义格格不入。而当前的艺术教育,却恰恰深陷在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艺术就是为了升学找出路”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的共同误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梁文博认为,一切为了艺考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瘸腿”人才。梁文博介绍,如今每年的艺术报考大军中,对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其实寥寥无几,大部分对艺术既不爱好又无特长,仅仅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临阵改行,希望在突击训练中学会一些应付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得到一张大学文凭。这些考生有的虽然也能拿到专业考试合格证,但艺术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即使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也会显得后劲不足,在将来的艺术道路上几乎不可能有所成就。因此,这种不重视文化素养、培养工匠式的艺术教育,

最终戕害的是艺术本身。

艺术教育的正途何在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将艺术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营造一种热爱艺术的社会风气,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才是艺术教育的正途。

教育部16号令指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班级为重点,开齐和上好音乐、美术等课程,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这表明,学校始终应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中小学抓住了艺术教育的主动权,才有条件、有能力主导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有关分析人士认为,从当前山东省情况看,当前和今后要着力解决好为提高升学率强迫部分高一、高二学生改学艺术的问题,同时要用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杜绝一些部门和社会团体以营利为目的,面向中小学开展的各种艺术培养活动。

 

艺术考生们正在积极备考。魏巍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