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要决策中都有社科院的声音”

2008-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户华为 曹继军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积极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努力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研究机构体制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和人才库

。上海社科院的新智库建设既是地方社科院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专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时代课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发展对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政策咨询的需求正呈巨量增加的态势,高水平智库的建设和影响,已成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有更大作为,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素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辟了广阔空间。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党中央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如今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就是为了这8个字,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数十人的研究团队,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数易其稿,最终用这一充满哲理和人文精神的主题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上海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同时也是其背后庞大的研究团队――智库的成功。

如果将上海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每个紧要关口的重大决策进行条分缕析,便不难发现在令人称道的“上海经验”背后,无不活跃着“新智库”的身影。上海社会科学院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一体化、世博会主题演绎……一个个鲜活的决策咨询案例犹如一串串明珠,凝聚着专家学者们的思想与智慧,也印证着“新智库”的力量。

新角色:思想库和智囊团

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个专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社会科学院,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上海社科院创建于1958年,是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而成的,其力量在地方社科院中首屈一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社科院偏重于纯理论研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与不多。

“我们的转型和探索首先是党和国家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和要求,同时上海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机遇。”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说。

的确,近年来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向,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提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改革和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吸引着我们,直接参与上海开发开放战略的研究和实践,参与重要决策咨询和规划,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让我们有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作为上海城市史专家并多次参与世博项目规划的马学强道出了社科院人的心声。

上海社科院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加速转变为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从2005年起,他们开始探讨智库建设的设想,并于2006年明确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

王荣华院长对“新智库”的功能作了这样的解释:“在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及建设‘四个中心’的进程中,作出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判断,为决策咨询提供解渴、解扣的理论思维。”上海社科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努力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社科院成为‘新智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我们扬长避短,找准定位的重要创新。”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给记者仔细分析了其中的道理:

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但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社科联的优势是为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政府研究机构的优势是与政府贴得近、信息快;社科院从单项职能来说未必有很大优势,但我们可以将各方面的综合优势集于一身:我们离决策机构近,有学科人才优势,能够进行既贴近决策又相对独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中长期的研究,从而把思路转化为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社会主义新智库,使上海社科院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

新舞台: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的迅猛发展为上海社科院的智库建设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或经济中心,通常存在一流智库发展的肥沃土壤。上海完全有条件推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积极谋求国家战略利益的新智库。”王荣华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回望上海社科院的发展历程,其智库建设的提出并非凭空而来。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就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强化区域问题研究,参与和承担了市委、市政府多项决策研究,浦东开发开放就是他们早期参与的大型“战役”。

――浦东开发开放

据原常务副院长姚锡棠回忆,早在90年代初期关于浦东开发的战略规划制订过程中,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就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一批既有坚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研究经验的业务骨干,联合其他专家深入浦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就浦东的开发模式、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极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浦东经济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金融区是放在外滩还是浦东的陆家嘴?专家在考察世界大城市经济的兴衰历史和上海自身发展的历史与市情,经多方研究论证之后认定浦东应建设成为既有金融贸易中心,又有先进制造业的多功能综合经济中心;同时认为,在尽量发挥外滩作用的同时,要下决心把CBD、特别是金融中心放在浦东的陆家嘴。“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头十年,我们院的研究人员还在浦东产业发展、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作过大量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浦东已从一个半开发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上海的战略产业高地。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告诉记者,上海社科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上海的现实问题,在长三角开发开放、世博会主题演绎、十一五规划制订等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三角开发和一体化

上海社科院是最早进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研究的单位之一,他们在“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就提出了如何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该研究报告于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该院受国家社科规划办委托,联合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社科院,组织开展“浦东开发开放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掀起了研究长三角、研究长江流域发展的高潮。

随着新智库建设的深入,上海社科院在长三角研究中开打组合拳:与江苏、浙江社科院合作成立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编纂《长三角观察》、《长三角年鉴》;加强长三角联合网、长三角文献库建设;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筹办“长三角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长三角联合网运营总监王振说,大量理论性、前瞻性的研究为泛长三角合作与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使得上海社科院长三角研究成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

2007年上海社科院积极参与了世博局委托项目“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相关研究,为主题馆和中国馆的主题演绎提供了历史学和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支持。“经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位专家的上百次探讨,世博会主题演绎中国馆方案直接采纳了我们的成果,并在主题馆最终方案制定中吸纳我院三位专家作为主要成员。”历史所所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武告诉记者。主题演绎体现了上海社科院在城市研究领域协同作战的综合实力,目前该院仍在进行大量与世博会相关的课题研究。

此外,上海社科院还大力开展自主设立的一系列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包括世博会后的上海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与上海的选择等。2005年该院还组织专家全力进行“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学者版研究”,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特别是战略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此项成果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市长、副市长多次专程到该院召开座谈会。

上海经济年鉴社张兆安主编对社科院的发展赞叹不已:“社科院与整个上海经济建设进程密切配合,通过前瞻性理论研究,成为各类决策咨询专家队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智库团体,几乎所有重要决策咨询都能听到社科院的声音。”在该院的工作报告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2006年承担党和国家、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10余项;2007年完成韩正市长交办的课题10项、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刘云耕交办的课题4项、市决咨委课题4项以及市委宣传部专项课题31项。

上海社科院的新智库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受到上海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6年3月韩正市长视察该院时感谢社科院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长期以来为上海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智库作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支持。

杨雄副市长指出:“上海社科院人才聚集,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智囊。许多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社科院提出的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上海社科院也提供了很多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咨询成果。”

新探索:拓展智库平台打造智库品牌

近年来,上海社科院以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研究为重要抓手,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努力把握智库方向,增强智库功能,拓展智库平台,打造智库品牌。

――强化学术底蕴和理论积累,为智库提供源头活水

切实抓好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智库建设的能力和质量。在积极参与实践的同时,该院没有放松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通过组织超前研究、大型研究,为决策咨询提供了前期积累和理论积淀。党委副书记洪民荣表示,我们注重科研的可持续发展,12个重点学科和14个特色学科按照统一部署,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并着力进行学科后备力量建设,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思想库建设尤其需要长期积累。该院注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院党委于2006年年初决定成立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担任组长,参照院重点学科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整合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和专门研究。

宣传部长黄凯锋介绍说,按照人均承担课题数量横向比较,我院在全市位于前列。2006年全院发表各类论文1029篇,出版著作106部,发表、出版字数达到3360万字。2007年发表论文1158篇,出版著作82部。在第六届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奖和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有41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在全市保持第三。

――积极承担实际部门的重大项目,提升应用决策研究的能力和社会影响

上海社科院在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花大力气拓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如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社会工程研究、世博会后的上海战略等,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评选中,该院有11项科研成果获奖,位列全市第二。连续编撰出版的上海发展蓝皮书等11种年度报告初具品牌效应。三年来,该院有83项专报获得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领导批示。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莫建备介绍说,从2003年到2007年,上海社科规划办共设立41项系列重大课题,其中以社科院研究人员为首席专家承担的达14项,约占34%,而该院研究人员比例只占全市的4%―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智库建设给该院带来的成效是多么明显。

――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搭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学术影响力

上海社科院坚持走开门办院、合作办院之路,与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汽集团,以及江苏、浙江等省社科院开展全面或重点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拓展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高层论坛、大家论坛、中青年学术论坛以及新智库论坛。

从2004年起,该院着力打造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已成为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出席前两届论坛的中外学者达800多人次,其中外国学者达250多人次,众多重量级国际大师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和而不同”;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和平、和谐”。

中国学论坛已初步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品牌,被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称为探索学术外宣和文化外交的重要实践。即将举行的第三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三届论坛的主题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向世界传达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

“事实证明,论坛不仅对传播中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具有积极推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学术界了解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观念。”副院长黄仁伟如是说。

――着力培养智库型专才,建设社科人才的积聚基地和培养摇篮

该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泠一介绍,智库型人才应该与学院型人才有所不同,既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把握现实的调查分析能力。为此,该院确立了发展智库人才的战略: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先后建立所长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制定社会实践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实际部门、高校挂职锻炼和教学兼课;在经费投入上,向高端人才倾斜、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向重点学科倾斜、向重大项目倾斜。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帮助每位青年科研人员制订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完善考核制度,制订了《所级竞争力考核办法》、《科研工作考核办法》、《重要学术论文奖励条例》等,鼓励科研人员形成研究特色,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勇于钻研、敢于直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风雨苍黄五十年,力建智库谱新篇。“上海社科院要加快形成中国学派、上海流派的智库特色,办成国内一流智库,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院长王荣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