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建设的理论反思

2008-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应龙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的大学历史,一再向我们昭示:大学的成功,首先是理念的成功!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多年,吴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学理念:“大学之‘大’,唯在‘不停解蔽,永远批判’;大学之‘学’,当求‘教为不教

,学为创造’”,既是在继承以往大学理念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大学建设的理论反思。这种创新与反思在《大学正义》(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

吴松所倡大学之“大”――“不停解蔽,永远批判”,是对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理念的发展;也是对梅贻琦名言“非谓有大楼之谓矣,有大师之谓矣”的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吴松的大学之“大”,点出当代大学教育的理念之魂:批判的精神、反思的风气,而不仅仅是博与精。唯有在博大精深的基础上,不停解蔽,永远批判,大学方不愧其“大”。

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教师作为“执掌明灯者”,是知识文化乃至真理的代言人,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人无完人,为了避免对教师的简单盲从,教师本身自我批判与反思的精神显得尤其重要。该书因此指明教育者必须明确的基点:教条主义甚至往往就隐藏在反教条主义者的脑海当中,本真的教育必须反省一切文化教条,连反省的方法本身也必须反省;真正的教育家的批评精神,是从自省开始的;杰出的教育家、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永远是一个怀疑论者――当然是蒙田、休谟式的怀疑。

教育的自我批判与反思,目的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潜润学生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真理的代表”。面对知识爆炸增长、学海空前无涯之现实,“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承方法、探究未知、培养创新,为学生的创造奠定基础”;吴松认为:“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不是固执于某一不恰当的理念,而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理念可言。我们的教学活动常常处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主义态度中。这种无意识的自然主义态度,就是教学活动在理念上的蒙昧状态。因此,我们需要的一个初步的理念就是对于这种自然主义的蒙昧状态的启蒙。”为此,找出大学真义,陶铸大学的批判精神,当是国内高校在新时期发展创新的重要环节!

吴松在重铸大学之“大”的同时,提出大学之“学”――“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育理念;并从当代交互主体的视野,对之进行了具体诠释:“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只是启迪智慧、养成思想、明辨知识的一种出发点或过程。如同教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承过程一样,学也绝不是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在其本真意义上指向的不是知识,学朝向的也不是知识而是真理之澄明。或者说,学是以其创造性姿态,而非占有知识的姿态朝向真理之澄明的。学为创造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教为不教,这实际上是同一个命题的两种表达。”即从知识到方法、到关于方法

的方法的学习;从给人以鱼到授之以渔,共同超越成法,探索新法。今天,大学“最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思’的内容本身,更是‘思’的理路和勇气,思的‘元方法’与‘元精神’”!

吴松认为,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恪守以人为本的信条,时时反省人的存在和价值准则,执着于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的共同发展,才能以健全的理性澄清、防止和抑制文化上的教条主义和教育上的狭隘民族主义。这就决定了教育文化的选择必然是艰难的,但在文明的冲突中,优秀的教育文化终将会在越来越多的觉醒者的倡导之下,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站稳脚跟。在此漫长的过程中,优秀的教育者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大学正义》意在“为大学正名、为大学辩护、重新解读大学、铸造大学精神”,“正”出了一位大学校长的新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