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谈谈地方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008-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立军 我有话说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这种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地方农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表现在:社会传统的轻农思想和偏见对地方农业院校的影响依然存在,社会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容纳空间依然狭小,地方农业院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按照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对待学校发展的实情,找准学校发展问题,无疑是推进地方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明确办学定位。科学的办学定位,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院校必须突出自身农林类的优势。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从引领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从学校校情和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凝聚学校人心、彰显学校优势等方面来考虑,既不能求大求全,又不可妄自菲薄。同时,学校的办学定位又是由各个学科、各个院(系)的定位组成的,因此明确办学定位,同样需要依据二级教学单位的实际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确立各二级教学单位和学科的定位,真正使学校的办学定位能得到有效的支撑。

理顺发展思路。如何使地方农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无疑是学校发展必须始终解决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抓住人才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

确立特色理念。特色是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体现在学科专业、人才素质、校园文化、内部管理等不同层面。地方农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要牢固确立特色理念,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领域,不断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凝练好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本质上说,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办学传统积淀和办学主体刻意追求的结果。地方农业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即把学校的办学积淀、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再次是要培育好、发展好学校的特色,切实把学校办学特色贯彻到方方面面,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充实办学内涵。办学内涵涉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办学条件、校园文化等等。地方农业院校由于受环境、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很难在高水平的层次上全面推进,必须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围绕优势和特色实施重点突破。比如农林类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地方农业院校肯定有一个做强做大的问题,但各自发展的重点肯定又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来确定发展重点。总之,充实办学内涵,要求地方农业院校要立足校情,从学校总体定位和办学特色出发,不求大求全,不生搬硬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提高办学质量。办学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研究水平、服务社会水平、办学效益等内容,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校园环境、硬件设备、校内管理、社会声誉等各个层面。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办学质量观。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正确认识自身的办学质量、认识自身的现实基础、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其次,从高校的根本任务来看,无疑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必须确立以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第三,从高校的基本功能来看,提高办学质量,还应包括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科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的重点应该是把知识、技术传播给生产者,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创新服务理念。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双向互动发展,通过主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要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环节,引领社会、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赢得新空间。要坚持重心向下的办学方针,主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统一,在服务中实现引领,在引领中实现更好服务。

明确服务目标。地方农业院校必须以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服务为目标,坚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服务重点,把培育一支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科技推广队伍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以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主渠道,鼓励师生和科技人员分期分批深入山区、农村,开展资源调查、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