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呼唤文艺评论家

2008-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毕玉才 苗家生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崔凯同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当前文艺批评工作的一些看法,涉及到了当前文艺批评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艺批评如何才能健康地发展,如何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自今日始开设《加强文艺评论促进文化繁荣》专栏,陆续刊登讨论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崔凯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是在观看东北小品时认识的。事实上,除了小品作者,他还是辽宁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小品创作可以说是他的“副业”,他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走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马上联想到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其中应当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并向记者即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出一批精英人才和传世精品,而这不是简单的靠加大投入就能买来的,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多出几个有权威的大师级的文艺批评家来带动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一个优秀文艺批评家的作用要胜过无数“吹鼓手”。

文艺批评的角色定位

在文学艺术领域,文艺批评是一个独立的行当还是陪衬?崔凯认为,文艺批评当然是独立的门类,而且不可替代。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中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重要。文联设立了文艺理论家协会,就是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是“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的角色,要承担起为整个文艺界举旗引路的作用。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双百方针”执行得很不稳定,“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忽左忽右的摇摆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的正常发展。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摸索出一套加强和改善领导文艺的有效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通过人民团体这个桥梁和纽带来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而文联和作协组织影响文艺家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贯彻文艺方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文艺批评,以文艺批评为导向纠正错误,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评论界的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掌管人财物的部门对文艺批评的作用认识不够,舍不得投入,使评论界的“巧妇”们难为无米之炊,导致队伍涣散、人才外流、刊物难办、阵地失守;另一方面,文艺评论界也“表现欲”不强,主动性差。靠边站,不上前儿,不扛旗、不领军,批评不到位,说话没分量,所谓的缺位、失语,就是没尽到责任。

批评家的舞台站位

如果把文艺比作一个大舞台,批评家应该站在哪里?是前台还是后台?是边幕条里还是幕后?崔凯说,批评家应该是作家、艺术家的先生,而不是“后声”。先生指导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后声”跟在人家后面说三道四。目前看来,先生不多,为人摇旗呐喊,抬轿子捧场的不少。拍马屁、捧臭脚、放马后炮似的所谓批评,有了不多,缺了不少。尤其是拿了人家的好处,就无原则地为人家唱赞歌,把差的说成好的,把丑的说成美的,不但讨人嫌而且丑陋,有损批评界的形象。批评家要靠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树立自己的权威,真正的学术权威才有资格站在高处指点迷津。当前的理论家、批评家,理不直、气不壮,面孔模糊,形象黯淡,不是因为没有话语权,而是用权不当。

文艺批评的标准

崔凯说,毛泽东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标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了文艺更好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而提出来的。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为了避免对文艺创作横加干涉,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批评也不能脱离开政治环境来开展。不讲政治以什么为标准来开展批评呢?以艺术为标准,以哪一种艺术为标准,是西方的艺术标准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标准?所以,要明确新的批评标准是什么,不能将西方的某些文艺思潮搬来,格式化后来衡量我们民族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也不能完全以市场化为标准,用票房或收视率来衡量一部作品或某些艺术家的价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要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创新。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批评标准,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批评声中,主旋律不可能清晰。为什么批评,怎样批评?人人随心所欲就等于没有标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认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理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基础。

批评的大众化问题

文艺批评是少数人的专利,还是大众的“盛宴”?崔凯说,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王朔骂人、陈祖德放“炮”、胡戈恶搞会有市场,从某种角度说,这些人搞的是另类批评,是批评界的失语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和话语权。《无极》是不是很无聊,“馒头”构不构成侵权,这些看似无聊的现象,却都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批评界为什么不屑一顾呢?当下文艺批评既脱离大众,又脱离文艺界,只是在理论界内部开展的“游戏”,文艺界都不关心的批评,意义何在?

文艺批评能不能大众化,关键是我们的批评家站在什么立场上开展批评和怎样批评。其实,中国人是很关心文艺的,也乐于参与。那么多网民对《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对李宇春、韩寒、郭敬明等现象展开的大讨论,批评界却没有声音;当有人大骂“文坛算个屁”、叫嚷要解散文联、作协的时候,理论界也听之任之,这不正常。建议我们的批评家一定要走出“庙堂”,放下身架,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文艺家中间去,关注民生,关心文艺发展的现状,替老百姓说话,替文艺界说话。躲进小楼成不了一统,更练不出高雅情怀。真正有出息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一定要把双脚站在土地上,面对人民、面对时代说话,说该说的话。

给批评家的三条建议

访谈的最后,崔凯给批评家提了三条建议:一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能说会道不如能说会做。最好自己本身就是大艺术家又是批评家,这样别人服气,自己底气也足;二是根要扎得深,手要伸得长。扎根要两只脚,一只扎在大众生活的土壤里,一只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层中,这样再伸手拿来别人的好东西,为我所用。没有独立的理论建树,缺少独特的学术主张,充其量只能算个学理论的,称不上为“家”;三是既当批评家也是事业家。批评是为了建设,为了繁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一个伟大的事业,文化、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我们的贡献,才无愧于批评家的光荣称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