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硕果累累

2008-04-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日前揭晓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省的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等5个考古发掘项目同时入选。一个省份入选项目占入选总数的半壁江山,在1990年开始的这项权威评选活动中尚属首

次。至此,河南历年获此殊荣的考古发掘项目累计已达32项。

“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的步伐,是在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方针指引下加快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的感受来自一件件实事――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过问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主管副省长听取省文物局领导班子的工作汇报,深入嵩山历史建筑群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地检查指导工作;省政府在一年内三次组织召开大遗址保护工作洛阳现场会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会议,要求各省辖市主管市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和文物工作专题会议,这在河南前所未有。在此推动下,全省各市县党委和政府普遍将促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近三年来,河南文物考古经费每年都以30%以上的数字递增。

与决策层全力营造的文物事业发展良好环境相得益彰的,是河南这块文明厚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南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其四。伴随着一次次逐鹿中原的战争频仍、王朝更迭、人民迁徙、民族融合,造就了河南的远古文化、殷商文化、盛唐文化、北宋文化等几个大的历史积淀层,使河南有着“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之称。有关部门不久前对全省文物资源进行的调查显示,其地下埋藏的文物数量居全国之首,馆藏文物高达140万件,占到全国馆藏文物的近十分之一,并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端创立就在河南。正是由于80多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正式在中国人文科学中添加了考古学这一学科。

记者采访在一线从事研究发掘的专家学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在河南从事考古工作是一种幸福”。这种感觉使他们在长年的特殊劳动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挖掘时,由于是铁路建设考古,为了给国家重点项目抢工时,洛阳考古二队就在现场租住民房。时值腊月,天寒地冻,白天在旷野北风里挖掘分析,晚上在没有任何取暖条件的民房里整理资料。队长史家珍因见义勇为摔伤胳膊,伤口夹着钢板就上了工地。“许昌灵井”考古队领队、研究员李占杨常年住在工地,妻子也成了一名“考古志愿者”……

春华秋实,厚重黄土地上的劳作思考,使河南考古工作者收获的成果,桩桩件件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不仅足以改写历史,而且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排在此次考古新发现之首的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为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这一重大学术课题而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这是在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我国继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之后,15年来古人类化石的又一重大发现。专家认为,“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距今约8―10万年左右,是世界古人类研究上最敏感时段,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其他4项都是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如新郑唐户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是国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房屋遗址最多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对于深入研究裴李岗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聚落形态及其性质和分期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荥阳关帝庙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小型聚落;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的发现,解决了考古学界多年来寻找东汉帝陵洛南陵区这一难题,有助于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形成整体清晰的演变线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