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成为生命中的最佳支点

2008-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夏侯昭? 赵达 我有话说

他,在采油一线工作了36年,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普通石油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累计创效上亿元的采油技能大师,书写了一个新时期创新型产业工人的传奇……

他,就是代旭升。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

,就要为能源发展尽到责任。”1972年,17岁的代旭升告别家人,只身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人。工作之初,“学技术、练本领,做一名合格石油工人”成为代旭升的第一动力。他脏活累活抢着干,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傅,很快便在油田“百问不倒”活动中脱颖而出。

“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利用工休时间,代旭升通过自学啃透了关于采油、地质、工程等科目的专业书籍,并结合采油工作的具体情况,摸清了每一个环节的原理,为技术创新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知识的汲取成为代旭升创新的力量之源。1987年,刚刚投入使用的链条式抽油机平衡缸时常漏油撒气,齿轮泵还经常出现故障。职工们只好爬到4米高的平衡储油包上加油,既费工费力,又有危险。为此,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回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将“气压式加油包”装到了井上,做到了省时省力又安全。

高产的工人“发明家”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应该怎么做?“高效开发原油是我们的责任,为国家奉献清洁能源、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是我们更大的责任。”代旭升经过一番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长期以来,油井套管气因压力低无法进入集油干线,都排入大气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代旭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攻克难题,2003年5月,他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中。然而,就在研发最后冲刺阶段,传来老父亲病重的消息,由于实在脱不开身,他不得不怀着歉疚继续工作。谁曾想,由于病情突然恶化,老父亲离开了人世。为此,代旭升至今难以释怀。

研制成功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有效解决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填补了国内在该项目的空白。2007年该装置获山东省第二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今年3月份,在全国职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发布会上,成为重点推荐的八个项目之一。目前,该装置已在国内部分油田推广使用,仅在胜利油田年创效益就达1000多万元。

由“个人创新”带动“团队创新”

面对个人取得的丰硕成果,代旭升再次陷入沉思:搞创新个人作用固然重要,但要更多地为国家能源需求分忧,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个创新型石油工人。

从此,代旭升把传、帮、带作为责任和使命。至今,他已带出60多名徒弟,其中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2人晋升为技师。代旭升的徒弟,东辛采油11队高级技师张建国在他的带动下,先后研发创新成果31项,其中有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

2006年,代旭升还创办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带动了采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升。如今,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代旭升所在的东辛采油二矿分会,年均推出创新成果70余项,年创效益1200万元。越来越多的职工认识到学技术、搞革新的重要性,目前协会会员已从最初的300多人增至1000多人。

“生活在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是自己的光荣,只有用实际行动引领创新才能展示新时期工人的魅力。”如今,为油田事业奋斗了36个年头的代旭升虽已年过半百,但在创新的道路上依然步伐坚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