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扶危济困的好主席杨丽(下)

2008-05-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维东 我有话说
“帮扶一个人,感动一批人,带动一大片”。这是在杨丽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升华的昆明市总工会副主席彭萍安在接受采访时对她发自内心的评价。

走进昆明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明亮的大厅,但见前来求职、报名培训、申请小额贷款的人络绎不绝;各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正热情地接待前来求职的职

工,耐心地回答人们的询问。许多愁眉不展的人带着满意的笑容和对新生活的憧憬离去。走廊墙上悬挂的那490面职工送来的锦旗,更是无言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们采访中见到年经的张峰屹时,看着他精干和意气风发的样子,完全看不出他曾经是个迷茫无助、欠了一屁股债的下岗工人。

当年,他走进帮扶中心求助时,杨丽的一番话让他豁然开朗:“什么是困难,困在家里就难;什么是路,走出去就一定有出路。”

在杨丽和市总工会的帮助下,他领着一批下岗工人干起了专门回收城市垃圾的行当,创办了“屹立再生资源公司”,如今干得红红火火。张峰屹也成了“昆明市再就业明星”、“昆明市创新带头人”和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这是杨丽做人的信条。人们说她像一团火,温暖着无数职工的心;她又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的人和她一起奉献爱和热情。为了给职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她不知下了多少工厂,进了多少职工家,握过多少个癌症病人的手,去过多少次殡仪馆……

“成长快乐家政”公司的领头人费玉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来到帮扶中心的情景。36岁的她因为单位改制而下岗,身无长技,每月只有300元的收入。

郁闷至极,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了帮扶中心。当看到那么多人围着杨丽时,她犹豫了,心想杨主席那么大的领导,怎么会管一个下岗小职工的事,谁料想,杨丽主动走过来,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长问短,建议她先来培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在杨丽的鼓励下,小费报名参加了工会组织的“月嫂”培训。学习中,她萌生了自己创业、开办“月嫂”公司的想法。没有创业资金,杨丽就帮她办理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使她顺利地干起了家政服务,如今已经为昆明市上千个家庭输送了“月嫂”。公司共吸收了70多名下岗职工,人均月收入在千元以上。

在杨丽和昆明市总工会的帮助下,下岗女工龚艳琼成为“全国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昭通来的农民工杨贵喜荣获了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来昆打工的农村女青年敖梅成长为云南省青联委员,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感动昆明十大外来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要时常想到,当我们住着宽敞的住房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困难职工一家几代同住一室;当我们接待客人举杯畅饮时,要想到还有一些困难职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一辈子未吃过一桌完整的宴席;当我们下基层为职工排忧解难时,要想到自己也来自老百姓,所以我们必须真心实意、诚心诚意地为职工服务。”杨丽如是说。

在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的条幅:“受职工之托,忠职工之事;解职工之难,暖职工之心”。30多年来,这已经成为杨丽的座右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云南汽车厂全体职工以“海选”方式选为厂工会主席的杨丽,早已下定决心:“职工选我当主席,我当主席为职工。”她明确地告诉市总工会的干部:“谁要是不爱职工,就趁早离开工会。”她要求工会干部,要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诚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真实反映职工群众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群众疾苦。

当了解到许多困难职工子女交不起学费、上学难时,杨丽从1995年起在昆明市倡导开展了包户帮困、寒窗助学活动,她本人成为昆明市工会系统“寒窗助学”的第一人。

她包户帮困的第一个家庭是特困职工钟华礼一家。钟华礼丈夫病逝,靠帮工厂打扫卫生及捡破烂来抚养一双儿女,儿子周一民考上了西安交大,在无钱交学费,准备退学打工时,杨丽当即与之“结亲”并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包户帮困。杨丽用真情和无私,资助周一民上完大学,帮助钟华礼女儿周一梅读完高中;此间,还帮助了一位劳模的遗孤杨海芸读书、找工作、找对象,直至成家立业。全总发出金秋助学号召后,杨丽又先后“包”下了东川矿务局困难矿工之子吴浪,昆明机床厂困难职工之女帅念叶,昆明橡胶厂困难职工之子朱军屹。在长达14年的包户帮困过程中,杨丽为帮助5个困难家庭的6名寒窗学子自己掏了多少钱连她也记不清,还是工会女工部长为她算了算,已经在10万元之上。在她的带动下,昆明市总工会党员、干部通过缴纳“特殊党费”、“特殊会费”不间断结对扶贫已蔚然成风。至今,昆明市总工会已经帮助9648名特困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

杨丽内疚地说:“30年来,为了给职工更多的爱,我欠下家庭、孩子太多的情。”

每年新春佳节和中秋国庆前夕,她都要亲自分批组织困难职工、农民工、排水工人、环卫工人等代表回工会“职工之家”过节,不仅为他们准备了优美的歌舞及丰盛的饭菜,还要送上节日礼物。每当这个时候,杨丽都要用心地为大家演唱“常回家看看……”,职工们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声声一遍遍地发出“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心声。

可他们哪里知道,杨丽全家一直在苦苦等她回家过节啊!今年88岁高龄的杨丽的老母亲说:“30年了,她没有跟我们过一次春节。每年大年三十我都要做她最喜欢吃的辣子鸡,一次又一次地为她热饭热菜,一次又一次地等她回家过年啊。我的眼都快望瞎了!”杨丽何尝不想和家人一起团聚过节呀。但她深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那些弱势群体更需要她。杨丽的女儿张颖说:“妈妈很善良,她对职工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我原来也不理解,现在没意见了,但是有遗憾。全家人为了支持她,牺牲了很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