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面向市场 打造品牌

2008-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现在,高校出版社在出版界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称呼,这自然得益于他们的实力――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出版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出版产业特征逐步显现。2006年12家高校出版社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6家进入全国出版社销售收入前20名。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多年来,高校出版

社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这样解释。

2007年开始的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则可以称得上是高起点之上推动大发展的大手笔。从最初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今天的转企改革,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出版社相比,可以说,我国的大学出版社正在经历着最为深刻的变化。

根据中央的部署,从2006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会同教育部制定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试点方案。2007年,第一批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转企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2008年,随着首批19家高校出版社转企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开。转企的高校出版社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总要求,完成事业单位向企业体制的转换,成为真正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出版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出版企业。

面向市场形成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中国的出版业已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多元投资、多元主体、竞争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这种形势下,出版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留恋寻求行业保护、缺乏与整体市场化相对应的企业管理经营能力将造成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停滞。”很多大学出版社社长有着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同样的感受。

转企,是必然的选择。在第一批试点的出版社中,既有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企业化程度高的出版社,也有规模不大、企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出版社;涵盖了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和师范类的高校出版社。

目前,19家试点的高校出版全部完成了企业法人的登记注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完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各校组成了以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为基础的高校出版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

调整的背后是对自己身份、职责清晰的确认。

“出版社转企的实质就是对出版社的法人属性进行重新定位,从根本的体制问题上进行改革,理顺关系,做到责、权、利清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出版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认为。

各个出版社沿循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人事管理、分配制度上寻求着对转企的自我解读,探寻充满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

天津大学出版社根据学科专业设置了4个实体性的出版与研究中心,在严格界定出版范围的基础上,中心的管理实行模拟法人制、全成本核算制和全面预算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市场营销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市场营销部内的部分营销功能前移至相应的分社,在三个分社中分别成立营销中心,从而对客户资源及图书进行相应归口和项目化运作,实现了编辑和营销的无缝隙链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分配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事业结构工资制,在全员聘任的基础上实行年薪制,在年薪制之外辅以效益奖励。并实行全员聘任制,以岗定职,以职定薪。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机构能设能撤”。

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司注册、人员安排、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建构等工作的顺利运行,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授权经营,企业焕发了活力,特色更加突出,出版物结构更加合理。从19家出版社的整体经营情况看,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近20%左右,显示出很强的盈利能力。

让人关注的是,转企后,出版社逐步理顺了和学校的关系。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金英伟介绍,学校从原来的管理职能转变为股东投资职能,实现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学校指导出版社,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重大事情提交董事会决策,使管理更科学,更合理。大大减少了出版社运营风险,给出版社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则是各高校出版社的普遍现象。

打造品牌明确新的目标定位

可以说,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价值,更凝结了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在向现代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各出版社的目标与定位愈发明确。

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宣告成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出版产业资源,集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基础上,整合校内的音像出版社、京师印务公司及相关教育期刊等组成的期刊社,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广社会辐射力的现代出版集团。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坚持以教育为特色,走综合发展道路,在已有基础教育教材的优势基础上,加大图书结构转型力度,加快学术著作、一般图书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关图书的发展速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则定位在专精特的专业出版社上,要把北医出版社办成国内医学教材、医学专著(译著)的重要出版基地,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小型专业出版企业。

无论是“大而强”的集团化高校出版社,还是“专精特”的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其自身的品牌优势,可以说是立足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珍惜品牌,维护这种优势,要比一味地赚取更多的钱、一味地追求码洋增长更为重要。”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的心里话,“我们坚持品牌建设不动摇,尤其是不断加强高端学术出版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高校出版社“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李瑞环同志《辩证法随谈》的海外繁体字版;与培生教育合作,使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还与圣智出版公司合作,将《中国出版产业报告(2003-2004)》翻译成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2007年人大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工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输出版权69种,同比增长了6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则积极抓住国际汉语推广的时机,利用学校汉语教学的学术优势和出版资源,与圣智等国际出版公司合作,开发面向海外主流教育体系的《AP中文》教材等相关汉语学习材料,为步入国际教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与Springer的国际出版合作将出版社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阶段,2007年注册成立清华香港分社,英文国际学术期刊《Building Simulation建筑模拟》率先出版开始全球网络与纸质期刊同步发行,还将陆续出版《纳米科技》等学术期刊。优秀的高校教材、学术专著通过版权输出进入国际教育市场。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