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嬗变中实现跨越发展

2008-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唐红波 我有话说

  不久前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英文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喜获二等奖和最佳音乐奖、陈婷婷同学获得最佳演员奖、在参加决赛的12支代表队中成绩排名第三,一举夺得了多个奖项。奖项的获得,对厦门理工学院来说,不再是崭露头角,而是大显身手的体现。

厦门理工学院办学

不到三十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也才五年的光景。就在这短短的五年里,厦门理工学院在质量管理、教师队伍、学生工作方面等不断自我挑战,在一次次的嬗变中实现跨越。

从质量提升看管理之变

“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校园启动论证工作,今年6月底完成可行性报告,先期建立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据相关人士透露,全国全面启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很少。如何有效地应用该系统,厦门理工学院正在努力当中。

自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厦门理工学院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全面提升质量。有制度还得有人,有人还得能发挥最大作用。厦门理工学院与中层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估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是首次,科级干部竞聘上岗也是首次。通过竞聘答辩,让竞聘者感到压力和责任,看到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用型”高校,它创新实力如何体现?厦门理工学院的发展思路很清晰。从学院2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应当将重点放在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联合攻关等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理工学院的首届科技大会也应运而生。

从“横纵”发展看教师之变

厦门理工学院虽年轻,但也有院士的加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就是学院的首位院士,被聘为“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不仅如此,学院还曾经一次性聘请31位行业精英、企业高层为学院客座教授。

要层次也要有质量。厦门理工学院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是“横纵”双向发展的。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团,成员有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从事教学的教师、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但更特别的是,把学习成绩好、参与意识强,在学生中有威信的学生吸纳为督导团成员,主要是方便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发表意见。

不仅学院有“动作”,各系也频频“出招”。外语系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来自外语系的70余名教师带着各自的学术论文在此交流,切磋学术问题。在讨论会上交流了学术观点,讨论分为语言学加教学法、文学加翻译加教学法、英语教学等三组,每组都指定专人对每位老师提出的论点进行点评。文化传播系也召开了首届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口头交流之外,该系还为与会者准备了几乎涵盖了全系所有在岗教师研究心血的《文化传播系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便于讨论。

从柔性教育看服务之变

推出针对贫困大学新生的“绿色长廊”专项资金,将助学服务主动延伸到学生家门口;学生管理中推行专题听证会,变刚性规章为柔性教育。这些举措在首次推出后,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学院经常这样说,不仅要想学生所想,还要做学生未想。当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07级本科新生安排导师时,学生更多的是不解:研究生、博士生有导师,那是指导他们做科研的,本科生为什么也安排导师呢。原来该系的良苦用心在于,导师将在未来的三年内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学科发展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学习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就业,学院引进了“人才数据库”。数据包含了一名学生120项的个人信息,让每位学生都有一张“画像”。在全国高校中少见、少有的,在厦门理工学院却不断出现。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舒展手脚的空间。据统计,全校学生共获128个奖项,共173人获得了国家或省级奖励,奖项涵盖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国家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福建赛区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在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中,学院共计15项,位列全省第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