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心聚力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2008-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海磬 我有话说

记者:从学者、院士到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再到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您如何看待自己角色的转变?

桑国卫:今年京城春来早,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自己深深感到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

实事求是、务实亲民、催人奋进的好报告。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还要举办北京奥运会,面临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我本人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工作,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学习,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担任过Faculty成员和临床药理客座教授,1990年回国,先后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主委,浙江省省长助理。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担任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当选为院士,并被推选为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直到去年我被推选为农工党中央主席。

回国后,我尽管担任了许多行政职务,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近年来,我主持了科技部“863”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与“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并担任总体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我主持的中日JICA长期协作项目――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的建设,2006年通过三批日本著名毒理学家现场考评,成为国内第一家按国际GLP规范要求开展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中心。现在我还是“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创新药物”论证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在不久前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被推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旦担当如此重任,实在是心中诚惶诚恐。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这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农工党党员对我的信任、期望和重托!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一定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不管我的身份怎么改变,工作怎么改变,我的报国热情不会变,我的政治信仰不会变,为大家服务的愿望不会变。希望以我的绵薄之力,能够为国家多作贡献,为百姓多做点实事,为建设小康社会凝心聚力,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者:农工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思路?

桑国卫:今年是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又恰逢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今年也是农工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工作的开局之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大体有三个:一是推动全党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切实搞好政治交接,使农工民主党始终作为一支积极健康的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二是我们一定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要认识到目前我们自身的能力离承担的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一定要把农工党建设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新领导班子真正建设成为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带领全体农工党员为不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第三,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作出更多的贡献。

记者:农工党长期以来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分关注。您对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有什么建议?

桑国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多养、住有所居”,这20个字,讲的都是最具体、最实际、老百姓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明确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整合好农工党在医药卫生界人才众多的智力资源,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多作工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到参政党的职责,是农工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前不久,我们农工党中央“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饮水安全”考察团,赴贵州省进行调研。听取了贵州省有关情况介绍,在安顺、六盘水、毕节、贵阳实地考察了多个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农村饮水安全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这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十分强调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民“小病治疗及时、大病治疗得到补助”,解决了以往很多农民“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治疗”的状况,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真心拥护,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它誉为一项“德政工程”。

在考察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县、乡两级得到了较快的加强,而作为网底的村卫生室,在基础设施、人员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村级卫生室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急需得到重视和加强。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工作的载体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是群防群治抵御疾病的基层防线,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还应承担传染病疫情的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以及一般康复等基础工作。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多年来总体投入严重不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总体上说仍处于落后状态,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着房屋不完全达标、基本诊疗器械匮乏、药品安全难以保证,医疗卫生人员短缺、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能力不尽如人意,监管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等诸多难题。我在贵州调研时,安顺市平坝县一位基层干部对我说:“要做到小病不出村,要有一个窝(村卫生室),要有一个人(卫生技术人员)”,真是实在的心里话。从统计数字看,目前全国88%的村都建立了村卫生室,但多数只是一块“牌子”,大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也不拥有一间诊疗室,尤其是在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我们建议将农村村卫生室的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更大的支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更加积极地引导多渠道资金和人才,夯实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以真正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问题。人物素描: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