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庆吉祥圣火登顶 迎奥运豪气干云

2008-05-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5月8日,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当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获得圆

满成功。新华社特约记者罗布占堆摄

人类精神之光升起在世界巅峰

本报记者邢宇皓

北京时间5月8日8时46分,珠穆朗玛峰,8810米。

这里,距离世界之巅只有30米之遥。在高山摄影师摇摆的镜头中,人们看到,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的队员陆续集结在一起。尽管近在咫尺的峰顶依然隐没在云雾中,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历史性时刻就要到来。

“因为,山在那里。”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谈及为何要攀登珠峰时如是说。这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被后世所有登山者奉为经典。然而,对于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的队员们来说,今天,不仅仅因为它在那里,他们肩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让来自奥林匹斯山、代表人类精神之光的奥运圣火第一次升起在世界巅峰。

北京时间8时53分。

“最后的时刻就要到来了!”在央视演播室,登山队新闻发言人张志坚说。几乎同时,峰顶下,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提醒队员,为点燃火炬做最后的准备。

检查珠峰火种灯;拨开红色保护罩,早已为人们熟悉的祥云火炬跃入视线;透过镜头,人们看到,一位登山队员从腿侧的袋中取出引火棒,端详片刻,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

在珠峰大本营,总指挥李致新紧盯着前方传回的电视信号,他身后聚集的工作人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每个人下意识微微前探的身姿,将紧张与期盼表露无疑。

列队整装。电波中,传来登山队员们急促的喘息声;镜头里,登山队员的氧气面罩覆盖着厚厚一层冰。王勇峰对摄像镜头挥了挥手,沉稳而坚定,举重若轻。“摘掉面罩。”王勇峰向他的队员们招呼着,因为,他们即将迎来一生中最为难忘的荣耀时刻。

在队员的身畔,色彩斑斓的藏地经幡迎风招展,为登山队员祈福,为奥运圣火祈福。

30米外,便是地球大陆的尽头,最接近天宇的地方。

在山脚下仰望珠峰,她也仿佛一尊高耸入云的擎天火炬,同样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北京时间9时09分。

摘去手套,取出火种灯,拿出引火棒,“我叫罗布占堆,是2008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队员,来自西藏登山队、西藏登山学校。”罗布占堆难以抑制言语中的激动与兴奋,尽管,这位1980年出生的小伙子从2005年开始已经有连续三年登顶珠峰成功的骄人纪录,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

此时,距离登顶队员离开8300米突击营地已经过去了6个小时,为这一刻,他们在心中已经不知憧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引火棒被火种灯点燃。随即,引火棒将奥运圣火向祥云火炬“摆渡”而去。此时,时间,也仿佛放慢了脚步。

几乎是一跃而出,藏族女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焰腾起。这是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它的艳丽,令冰雪为之肃然,令雄峰为之惊叹,令观者为之动容。

北京时间9时10分。奥运火炬开始珠峰传递。这是奥运火炬传递距离最近的一条线路,它只有短短的30米。

这是奥运圣火传递距离最远的一条线路,它即将迈向人类徒步所能抵达的顶点。

作为圣火珠峰传递首棒火炬手,吉吉向顶峰迈进。

现在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吉吉和丈夫仁那曾携手登顶珠峰,是无数登山者羡慕的“雪山情侣”。但3年前,在攀登世界第十一高峰的路途中,仁那不幸遇难。“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见证这历史性时刻的同时,我相信,我的丈夫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属于我的骄傲。作为登山运动员,攀登14座高峰是我丈夫生前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

在她的身边,一位队友如影随行,并不时调整她身上悬挂的保护绳。在电视镜头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登山队员身边,是一条用绳索连接的“天路”,这是数位高山摄像师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保障线。将路一直修到顶峰,在珠峰登山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而这些高山摄像师的名字,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是无私的奉献、是团队的胜利,这些无名英雄是完美的诠释者。

北京时间9时12分。吉吉点燃了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手中的火炬。

王勇峰是中国乃至世界登山界的传奇英雄。46岁的他已经征服了世界七大洲的所有最高峰,并且徒步到达过南极、北极。因为严重冻伤,他曾失去了三个脚趾。

王勇峰前进的速度不快,但步履坚实。参与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是他的人生梦想。在一个冰坎前,他示意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向他靠近,两人在冰坎前完成了交接。作为队长,他思考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奥运圣火成功登顶。“我会让所有人都记住我和我们这些英雄在一起。”

北京时间9时14分。“Oneworld,Onedream!”尼玛次仁高擎火炬一声大喊。被誉为国内登山界“教父”级人物的尼玛次仁,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所登山学校”之一的西藏登山学校的创立者,培养登山人才无数。这一次攀登珠峰,他格外兴奋。

北京时间9时15分。奥运圣火传到黄春贵手中。

作为第四棒火炬手,这位来自云南的中国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没有前三棒火炬手那样显赫的经历――此前,他的最高纪录是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随着他一步步地前进,他的个人纪录也在不断被改写着。

北京时间9时16分。黄春贵点燃了最后一棒火炬手次仁旺姆的火炬。8844.43米,奥运圣火登顶世界之巅。

2006年当次仁旺姆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顶时,这位藏族姑娘激动地表示,“即便是现在死在这里也非常值得了,因为完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而此时,当奥运圣火在她手中实现了最终的登顶,她手持火炬展示给全世界亿万观众的时候,她显得成熟自信了很多。“人们都非常喜欢她,她也很年轻,代表着我们登山事业的未来。”李致新总指挥这样评价这位勤奋开朗的23岁姑娘。而此时,次仁旺姆的弟弟次仁旦塔作为高山摄像师正陪伴在她身边,电视镜头记录下了姐弟俩共享幸福与骄傲的那一刻。

在燃烧的奥运圣火映衬下,奥林匹克五环旗、五星红旗、北京奥运会会旗依次展开,一句句祝福北京奥运的话语在世界之巅回荡。

挑战身体的极限,实现人生的价值,完成精神的超越。

奥运圣火升起在世界之巅,这是奥运精神最为光耀的时刻。此刻,圣火承载的,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抱世界的胸怀,是中国人民热情的邀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幸福的渴望,是人类精神之光的华彩绚丽。圣火普照,珠峰熠熠生辉。

圣火闪耀珠峰升华奥运精神

章喻之

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经过五名火炬手的峰顶传递,在珠穆朗玛峰峰顶成功点燃。在世界之巅、在圣洁之地,“祥云”火炬熊熊燃烧,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旗迎风飘扬,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的捷报通过电视直播传遍了五大洲、传向了全世界。万众瞩目,举国振奋,世界欢腾。

奥运圣火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在奥运圣火传递史上是第一次。奥运圣火象征着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珠穆朗玛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圣洁。将圣火传递到圣山,点亮在世界屋脊,为了北京奥运,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点燃世界人民的激情,这是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壮举,也是一个让世界人民为之心动、叹服的壮举。这一壮举,是中国人民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厚礼,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庄严承诺的郑重兑现。在2001年申办奥运会之际,中国申奥代表团就向国际奥委会和世界人民庄重承诺,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会把奥运圣火带到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奥运“祥云”圣火成功登顶,将奥林匹克精神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将奥运圣火传递到世界之巅的庄严承诺。这是中国人民的荣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为人类奥运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奥运圣火承载着崇高的理念。圣火的传递,象征全世界人民对卓越、友谊和尊重的热切追求。“祥云”圣火成功登顶珠峰,展现了火炬手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顶也离不开世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这些都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目标和“和平、友谊、进步”宗旨的深刻诠释,都是对奥运理念的补充和升华。

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是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理念的完整体现。火炬手徒步登顶,“祥云”火炬的设计、制造,峰顶天气状况的预报,世界最高通讯机站的建设,还有现场电视直播等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理念;将奥运精神带到了世界之巅,将人类追求和平、文明、和谐的理想带到了圣洁之地,尽显人文内涵。“祥云”圣火登顶珠峰让北京奥运更加光彩夺目!

圣火闪耀珠峰,升华奥运精神。世界各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奥运盛会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将成为现实。在这段重要的日子里,我们要以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为榜样,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胜利彩虹五月八日,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后,珠穆朗玛峰上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电贺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圆满成功

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8日致电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并全体工作人员,向全体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贺电全文如下: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并全体工作人员:

欣闻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圆满完成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任务,首次实现了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圣火在世界最高峰传递的伟大壮举,弘扬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中华儿女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大贡献,也是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荣光。在此,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的成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关心、支持和国际奥委会以及全世界友好人士帮助下取得的,是承担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各个部门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精心组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登山队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充分准备、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结果。中国登山健儿在本次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精湛技术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华体育健儿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宣示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朝气与活力。全国体育工作者都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中国奥委会

2008年5月8日

 

吉吉  王勇峰 尼玛次仁

黄春贵      次仁旺姆

     我们把火炬传向世界之巅

???圣火珠峰传递体现中华民族融洽和谐

本报记者 王豫斯

5月8日上午,当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并用火种灯引燃了“祥云”火炬时,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让所有人为之振奋激动。接下来,5名火炬手顺利地在珠峰顶进行了火炬传递,他们不仅将奥运圣火带到了世界最高峰,还在那里将奥林匹克精神传向世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5名创造了历史的火炬手的构成,从民族、性别和年龄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融洽与和谐。

当天上午9时左右,负责护送火种灯的登山队员罗布占堆引燃了珠峰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炬。吉吉作为珠峰峰顶的第一棒火炬手,并且是一位女性火炬手,在其他队员的协力保护下,缓缓走向下一棒火炬手。吉吉是藏族人,1970年出生在西藏林芝。她曾在1999年时,与爱人仁那一同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一段佳话。“我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完成圣火传递之后,吉吉的一番话令所有在场的人感到惊讶。原来,2005年,吉吉的丈夫仁那作为西藏探险队队员,参加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活动,在前往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上的迦舒布鲁姆I峰途中,突遭滚石袭击导致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仁那虽然不在了,但长眠于雪山的他一定会支持我与圣火一起上珠峰。我也要用这个行动来告慰他。”

接过吉吉手中圣火、作为第二棒火炬手的是中国登山队长王勇峰,这是46岁的他第三次成功登顶珠峰。王勇峰是汉族人,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1年中,完成了中国人首次登上世界七大洲所有最高峰的壮举。“全世界都要看到我们中国人英雄的形象。”登顶成功之后的王勇峰如是说。

第三棒火炬手是此次担任副队长的尼玛次仁。这位康巴汉子23岁从西藏射箭队调入登山队,从此开始了与高山的不解之缘。1999年3月,尼玛次仁主办的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成立,这是除法国沙木尼国家滑雪登山学校之后的世界上仅有的专业登山学校。当手中的火炬被王勇峰点燃时,尼玛次仁高喊着北京奥运会口号:“oneworld,onedream!”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年仅22岁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黄春贵成为第四棒火炬手,展现了中国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最后,他点燃了第五棒火炬手,也就是最后一棒火炬手、藏族女队员次仁旺姆手中的火炬。同时,次仁旺姆的弟弟也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高山摄像站在她的身边,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之旅使得这对姐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人。据了解,2006年,19岁的次仁旺姆就成为全球登顶珠峰年龄最小的女运动员。中国登山协会新闻发言人李致新此前对记者说:次仁旺姆能歌善舞,非常可爱,在登山队大家都很喜欢她,她代表着我们登山事业的未来。

在五名火炬手中,有三名藏族队员,分别是吉吉、尼玛次仁和次仁旺姆,而与他们交接圣火的,是汉族人王勇峰和黄春贵。这样的安排向世界表现了汉藏民族的融洽与和谐,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而大学生火炬手黄春贵在第四棒传递了圣火,年轻的他丰富了登山队员的年龄层次。并且身为大学生,黄春贵承载着中国广大青年的期望,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的力量与激情。

李致新也表示,5棒火炬手分别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中国人。第四棒黄春贵和第五棒次仁旺姆都很年轻,他们代表着未来。尤其是作为最后一棒的次仁旺姆,她犹如一名圣女手持圣火登上珠峰峰顶,也让圣母、圣山和圣火这三个元素同时出现在珠峰峰顶。

可以说,在珠峰峰顶传递圣火的五位火炬手,从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构成等,都无不体现着人类的融合与和谐,代表着奥林匹克广泛的和平与精神。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贺信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8日上午给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发去贺信。贺信全文如下: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

今天,你们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将奥运圣火高擎在世界最高峰峰顶,将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共同飘展在地球之巅,将奥林匹克精神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光彩!北京奥组委谨向中国登山队全体登山火炬手和教练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你们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瞩目之下,发扬不怕艰险、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克服了种种险阻,完成了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的神圣使命,实现了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的庄严承诺!

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的壮举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极大地鼓舞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办工作,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贡献力量。

我们期待着登山英雄们的凯旋!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2008年5月8日

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这是传递活动现场的舞龙表演。 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北京奥运圣火开始在深圳传递

本报深圳5月8日电(记者罗京生)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广东省第二站深圳站的接力活动今天中午在深圳举行。奥运会体操冠军肖俊峰出任深圳站首棒火炬手。

由于今天上午圣火登顶珠峰,在深圳的传递时间向后推迟了4个小时。起跑仪式于中午12时在深圳市民广场举行,悉尼奥运会体操冠军肖俊峰为第一棒火炬手。最后一棒火炬手是十七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琦红。晚上6时,王琦红点燃深圳体育中心圣火盆,盛大的庆典晚会随之举行。

保障奥运圣火的顺利传递,是每一座城市的心愿。在线路不变、人员不减的情况下,既要完成火炬在本城市的传递又要不影响下一个城市的接力,这一切必须在几个小时内作出最迅捷的反应。

深圳市有关部门表示,要尽量用最不扰民、最高效、群众最乐意的方式来迎接奥运圣火的到来,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这是一个城市信心和实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应变素质的展示。

今天深圳圣火传递路线途经深南大道、世界之窗、科技园、深圳大学西门、海王大厦、红树林公园、小平画像等景点,最后进入市体育中心广场。今天深圳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成千上万深圳市民聚集在大街、草坪、桥梁、露台上,观看圣火传递盛况。虽然烈日当头,地面温度很高,但人们似已忘记炎热,其场面之壮观令人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圳街头的一家私立医院,在其临街的所有窗户上,全部张挂起五星红旗,几百面红旗组成一道红色墙壁,煞是好看。

结束了深圳传递之后,圣火于当晚转移至革命老区惠州,明天圣火将在惠州继续传递。

火炬手收集车里的见闻

本报记者 罗京生

奥运圣火传递运行车队由30余部车辆组成,有引导车、花车、指挥车、媒体车、火炬手投放车、火炬手收集车等,每一部车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今天记者登上一辆火炬手收集车,亲眼目击了火炬手收集车的工作流程。

火炬手收集车的职责就是搭载那些跑完规定路程的火炬手,并把他们送到指定的休息地点。为了做好服务工作,每辆收集车上都配备两三名工作人员。记者今天乘坐的收集车一共搭载33名火炬手,他们中有今天火炬传递第一棒、悉尼奥运会体操冠军肖俊峰、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两枚金牌得主戴菲菲等。火炬手进入车厢后,工作人员会立刻递上一瓶饮料,然后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从中间拆开,取出里面的燃料器放进一个专门的纸箱中,再将火炬接好,装入火炬盒内,交还给火炬手,同时附上一份有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签名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火炬手证书》。

今天深圳艳阳高照,地面温度高达35度以上,可是车上的火炬手大多仍沉浸在传递火炬的亢奋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天气的高温。第四棒火炬手满头大汗地登车后,车队工作人员问候他说:“辛苦了”,他声音宏亮地回答说:“不辛苦,再跑一趟也没问题。”最激动的是前撑杆跳运动员孙彩云,她一上车就大叫说:“哎呀,我被包围啦,差一点就出不来了!”原来孙彩云完成火炬传递后,在交接点等候收集车时,有几个观众围过来,想摸摸祥云火炬,先是三五个人,转眼之间就变成百数十人,把孙彩云密密匝匝地围住。听火炬手们讲,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全家到现场。第四棒火炬手韩星元说,今天来现场为他助威的有20多人,除了太太、儿子,还有同学、朋友,有人还是专门从日本飞回来的。火炬手肖新霞上车时,一只手执火炬,另一只手捧着两大束鲜花,笑不拢嘴。她说:“今天我爱人、孩子和单位同事都来看我传递火炬,花是他们准备的。为了确定我的传递路线,昨天他们还专程来侦察了一遍。”

今天很多人都是一手挥舞着小红旗,一手拿着手机进行拍照。孙彩云说:“深圳人口1200万,今天可能有1000万人都上街来看火炬。”热情的深圳人民只要看到我们的大巴驶过来,就情不自禁地往前贴。为了保证火炬手的安全,我们这辆大巴一直行驶在运行车队后面,中途基本没有停,也没有让火炬手下车。尽管火炬手们在车上坐了整整6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感到不耐烦。”(本报深圳5月8日电)

西藏庆祝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成功

     5月8日,布达拉宫广场开放音乐喷泉,庆祝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成功。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北京奥运火炬芯诞生记

――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北京奥运火炬和珠峰特种火炬燃烧系统攻关纪实

“珠峰火炬,清晰可见,颜色鲜艳,潇洒飘逸。这是珠峰之火,这是航天之火,这是北京奥运之火,这是中华之火。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在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之后,奥运火炬项目总设计师刘兴洲院士给战友们发出了这一手机短信。作为航天发动机专家,刘兴洲的欢呼雀跃总是寓于平和幽默之中。

4月28日,刘兴洲向奥组委负责人表态:“我们的火炬在珠峰没问题,肯定成功!”一诺千金,终成现实。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火炬燃烧系统研制历程,竟如同一场激战般扣人心弦。

“出击”“值班”:巧过防风难关

八级大风,倾盆大雨,是普通火炬的克星,其中数防风最难。

但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时,历经大风和雨雪考验,一路安然无恙。刘兴洲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要使火炬抗风,最早想加一个玻璃罩。但经过尝试,玻璃罩不但增加了火炬重量,还易脱落、摔坏,影响美观。

受航空发动机启发,他们采用了“双火焰”结构,即燃气流出后,一部分英勇“出击”――进入燃烧器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扩散的比较饱满的火焰;另一部分在家“值班”――进入预燃室,在火炬内保持一个较小但稳定的火焰,以备主燃室火焰熄灭时燃烧。

这种火炬芯被放在不同风速下试验,风速由每秒5米逐渐加大,达到8级大风即每秒18米时,火焰安然无恙。风速增加到每秒30米,火炬依然正常燃烧。

2006年12月16日,火炬经受了无数次风雨实验后,再次成功通过了从5米到30米的各种风速和风向的考验。

2007年1月,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组委提交了成功用于地面的奥运火炬。

但在现场,一位国际奥委会官员好奇地一吹,火炬竟然被吹灭了!为什么能经受八级大风的火炬却怕这小小的一吹?

原来,火炬管中空气不流通。如果是大风,吹进去的气体多,往上走时还有空气,不容易熄灭;而小风吹进的空气都变成了废气,再上来时就不能支持燃烧了。

经过日夜奋战,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巧妙地在火炬外壳的云纹上打了400个小孔,使空气流通起来,大大增强了火炬的抗风性。

“固体”“固液”:研制出两种“芯”

比起用于地面的奥运火炬,奥运珠峰特种火炬研制之路要漫长得多。

2006年9月,研制队伍去珠峰试验,发现液体火炬稳定性不好,需另找出路。

他们由引火器是固体燃料,联想到“能否用固体燃料代替预燃室?”于是试着把固体燃料装在预燃室,把主燃室打开。等于燃料用液体,点火用固体。

为了模拟珠峰低温低压大风环境,2007年1月,他们把固液混合燃料火炬带到我国最冷的漠河做实验。实验成功了!

从此,再大的风,只要固体药不灭,火炬就不灭。

但这种固液混合燃料用起来有些麻烦:珠峰上只有0.3个大气压,低温-40度,燃料在罐里燃烧后气体不能充分排出,点火之前,需要给燃料罐加热。专家们找到一种预热剂,可到顶峰后需要先给预热剂加水,才能产生反应。这样,到了珠峰峰顶之后,要先打开燃气开关,再给预热剂加水,多做两个动作。

刘兴洲不满意这种结果。他想到,既然固体药可以代替预燃室,那么整个燃烧器做成固体燃料,应该也可以。

然而有一种意见曾想放弃固体燃料,因为2007年1月他们在漠河同时也作了固体火炬实验,不想却出了问题:点火后药柱一下窜了出去,发生爆燃。幸好没伤着人。

刘兴洲却坚持,有问题就要分析清楚、找到原因。他们剖开药柱,多次试验。最终发现是装药工艺有缺陷,颗粒状的药灌进去压成药柱时没有压实,造成蹿火,出现爆燃。

于是,他们改换了装药方法,控制装药的长径比,改原来的手工控制为专门的压机控制,力量均匀地每次只压一小段药,解决了这个问题。

至此,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出了火炬的三种燃料配方:液体、固体、固液混合。

液体燃料已成功用于地面传递火炬,抗风抗雨,可以燃烧20分钟,远超过规定的15分钟。

而成功登顶珠峰的火炬,用的就是固体火炬芯。

珠峰实战,固体火炬胜出

2007年3月20日,珠峰特种火炬迎来了验收的日子。

打开控制开关、加水、吹风、降温、点火,固液火炬顺利点燃了;紧接着,固体火炬也被引燃。

同期接受检验的,还有“秘密武器”――珠峰火种灯。“为研制珠峰火种灯付出的艰辛,绝不亚于研制火炬。”刘兴洲介绍说,以往的奥运火种灯都采用液体煤油为燃料,但到了海拔6500米以上,液体就不胜任了。而且,队员们在大本营等待适合登顶的天气,一等就是七八天;接着还需要至少七八个小时,才能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登上珠峰峰顶。这要求珠峰火种灯能长时间稳定燃烧。

用什么燃料,如何续燃,怎样提高便携性……一系列问号困扰着研制人员。又是一轮艰苦的研制,终于,问号一一变成了惊叹号――研制出可暗火燃烧的特种固体碳柱,大大降低燃速;将一长段碳柱拆成五段装入灯内,每段碳柱燃烧后变成细小粉末落到底部收纳盒里,不妨碍加药续燃;采用航空特制合金制作外壳,保温隔热;将重量控制在2.2公斤,低于国际奥委会不超过2.5公斤的要求。

“用碳柱作燃料,是从暖手炉得到的启发;5段小碳柱的构思则是因为看到了煤炉里蜂窝煤上下摞放,便于排灰。”团队成员介绍说。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向奥组委主动请缨――带着两种火炬,上珠峰实地检验。

2007年5月7日,登山队员们带着三支固体火炬和两支固液火炬,向珠峰8848米发起冲锋。两天之后,三支固体火炬全部成功点燃,而正要点燃固液火炬时,大本营传来“天气突变,抓紧撤退”的指令,队员们忙乱中忘记打开燃烧室开关,更来不及给预热剂加水,固液火炬未能点燃。

“这虽然是操作上的失误,但也反映出固液火炬点燃步骤繁琐,不便使用,所以评审会一致决定:采用固体火炬作为最终方案。”刘兴洲说。

通过验收,为完美“自我加压”

火炬验收成功的那一刻,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奥运工程总指挥薛利就在沸腾的现场。一片欢呼声中,她却留心到了几个小问题――

在雪山的映衬下,火苗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而且火型不够漂亮;点燃瞬间,火炬口腾起一缕黑烟;燃烧将近6分钟后,火炬熄灭,一位摄影记者略带遗憾地说:“要是燃得再久点儿,就更好拍摄了”……

怎么办,是就此交付生产,还是继续“挑刺”,精益求精?“我实在不忍心再加担子啊,同志们已经太疲惫了。”薛利说。

回到北京,她没有下命令,只是向研制团队讲述了自己的发现。

其后的日子里,她怕给同志们太大压力,不敢去实验室“督战”,但她了解航天人的秉性:“不达到完美,大家绝不会就此停住的”。

果然,四个月后的一天,电话铃响了:“请薛总过来看看,我们弄出来了。”听到“弄出来了”四个字,薛利激动不已――第一次点火成功后,研究人员就是这样向她汇报的。

薛利深知,此时火炬性能再提高一点都很难。刘兴洲举了燃烧时间的延长为例:“火炬外形有弯度,给我们放置药柱带来了困难――最多只能放240毫米。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燃速。可对固体燃料来说,降低燃速比提高燃速困难得多。”

经过大量调试和筛选,研制团队最终选出了低压力指数、低温度系数的缓燃配方,每秒燃速0.5毫米,并添加了有色成分。这样,火炬的燃烧时间延长到了8分钟,并呈现出醒目的橙红色,满足了可视可摄的条件。团队成员们还在火炬口内壁加扣了一个“小碗”,使原来又瘦又硬的火焰能够扩散,即使在每秒30米的大风中也飘逸饱满。

“你看到了吧,风一吹,还真像个火凤凰。”刘兴洲乐呵呵地说。(本报北京5月8日电)

 本报记者吕贤如王斯敏

对世界的承诺,我们一定做到

本报记者 王豫斯

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此刻,坚守在珠峰大本营的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总指挥李致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曾成功攀登过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并多次担任过攀登活动总指挥的李致新从接到这次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深知,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能有任何闪失的任务,“这次我们更多的是使命感,多年的愿望,多年的梦想,我们要在这次登山的活动中实现,同时也实现我们对世界的承诺,我们一定要做到。”李致新在出发前,曾如是说。

当梦想实现时,经过一阵激动后,李致新立刻恢复了以往的沉稳,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次攀登涉及全国多个方面的很多部门,像气象保障部门、航天科工集团,还有西藏各个方面,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最后成了一个整体的团队,才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攀登计划,同时也让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通过电视观看了整个过程。”

李致新特别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及定日县的藏族同胞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的所有装备和行李,硬是靠这些藏族同胞一件件地用肩背,用牦牛驮,一件件全部到位。特别是我们团队遇到困难,特别是队员们遇到困难、生病的时候,是我们的藏族老乡,藏族民工,不计较任何得失,连夜把他们背下来。”

说到这里,李致新动情地说:“我昨天在车上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排排队,一点一点的感谢对我们这次活动支持的方方面面,最后我感觉到可能一个月排不完。”

李致新还说,我们队员成功在顶峰点燃了奥运圣火,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当然最激动人心的是我们实现了承诺,要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就必须使我们的队员安安全全的下撤。由于登山特殊的情况,我们在下撤当中,危险性更大,所以我们从计划安排上,也做了严密的部署。我坚信我们的队伍是一个整体,我们的队员这种团结协作精神是非常强的,因此我们一定会安全下撤,我们期待他们回到大本营的那一刻。

登顶珠峰的登山队员

安全撤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

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记者薛文献、边巴次仁)8日上午9时17分成功登顶珠峰的19名登山队员,10时15分开始后撤。至北京时间22时45分,所有队员都已安全撤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

在前进营地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说,所有登山队员、包括负责接应的队员都已撤到安全营地。

此前,记者从登山队指挥部了解到,走在最后的是罗申和严冬冬,他们在20时30分安全回到7028米营地,稍事休整后继续撤往前进营地。按照计划,所有队员当天都将撤回到6500米营地。

据大本营负责后勤工作的刘峰介绍,当天队员们的下撤比较顺利,只是体力消耗比较大。为做好登顶队员的接应工作,登山队在8300米、7790米和7280米营地分别安排了5名、6名、6名接应队员。当登顶队员全部撤回后,他们也会随之下撤。

王东・华挺・王豫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