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元图景中的文艺批评

2008-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廖奔 我有话说

21世纪的中国文艺开场多姿多彩,我们多年期盼来的文艺多元化局面正在平稳而沉实地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面对批评观念、批评对象、批评内容、批评载体也包括批评主体的多元化延伸,文艺批评自身的多元化征候也在逐步显现。我们日渐听得到更多各种不同的声音,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正在确立,这是当下文艺

繁荣的标志之一,说明我们的时代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批评处身于文艺由体制化向市场化转轨过程中的二元并立环境,其功能、任务、立场与出发点也都有了多元基点,这一方面形成文艺批评的崭新特色,另一方面也引出过去未曾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特色需要发扬光大,问题也应有清醒的认识与对策。

今天的文艺批评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因素开始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导向作用。市场是以经济规律主宰的竞争主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扩张、自我宣传与自我表述意愿,当文艺与市场日益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这种市场意愿就越来越强烈地反映在对文艺作品乃至对文艺批评功能的规定性中。例如市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要求和制约着进入市场的文艺产品必须流行。“流行”是商品的本质,是商业社会的基本程序,它要求和制约着文艺朝向通俗化、低俗化乃至媚俗化发展,在带来流行音乐、通俗舞蹈、贺岁大片、搞笑闹剧畸形繁荣的同时,也把社会文化整体纳入娱乐和销售渠道,去追求热点炒作、眼球效应、轰动感觉、聚焦效果,去作秀、去争当超星、去展览艳照、去谑讲中国文化。同样,它也要求和制约着文艺批评必须符合与支持这种趋势――它会动用强大的经济力量、采取各种商业手段来吸引、诱导和迫使批评转向有利于这种趋势的方向,于是就有可能干扰、阻滞和减弱了批评主体性的发挥,诱拐了批评的良心。

市场为文艺也为其批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界域,文艺批评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市场同时也就为批评设置了陷阱。首先是批评分出了多重层次,出现了主流批评与民间批评、学者批评与大众批评、严肃批评与媒体爆料、价值评判与商业炒作的对峙与并立(其中一些当然不属于批评的范畴,但实践中时时鱼目混珠)。批评被视为专门化范域的局面不存在了,批评门槛被降至了最低――网络上充满了非专业化的评论,随便一个网站,任何一个文艺话题,社会公众三业九民都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网评的存在导致权威话语的轰塌――网民不管你是谁,很轻易地就把你的权威话语解构掉了――它可以是公众意志的体现,也可以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流露。多元批评带来坐标的多元,引起话语方式、语码的不同,圈子和代沟现象严重,人们各说各话,大家互相听不懂、彼此不理睬。多元批评又势必实行多元标准,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判断因而失去一致性,其正面意义是折射出自然无序的柔和光线,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文化观念变得更加丰富而温馨,负面则导致价值相对论与判断的无所适从。上述种种,折射了当代批评的繁荣与困境,其状况又因下面的补充事实而加剧。批评与商业追捧、广告宣传、政绩张扬相互激荡:公关方和媒体联手,买断频道和版面,利用人情和实力网络评论者――在这种行为方式下产生的批评,学术和思想独立性大打折扣。批评与炒作相混合:两者实行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美的判断与吸引眼球,二者搀并带来杂色。批评的时代底色和背景声音过于嘈杂:眼下一天产生一部电影、两部长篇小说、十部电视连续剧,文艺活动众象纷纭,媒体热点频繁出现,网上博客广泛随意,时代图景因而很难被聚焦,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是难以办到了,批评同样引不起人们的注目。

理想的文艺批评应该是超然的、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是说理的、思辨的、审美的,受到社会道德、时代精神和公理良心的指引,站在社会公众的整体和长远文化利益基点上说话,从而真正为时代文艺概括现状、评判价值、指摘时弊、把握方向。当然,任何客观都是相对的,因而古今中外的严肃批评家,都会站在自我良心的基点和时代高度,力图使自己摆脱历史和环境的局限,获得相对公正的观察与判断,从而确立自身的价值。也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得到时代认可,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后沉淀下来,流传至今,积累为文化传统与人文经典。今天的批评家同样如此,你的自我定位当然是个人的事,是否能够克服和避免人情邀约、红包定单、吉利彩酬,挑战的只是个人的良心操守,但批评文字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却要经过时代的检验,你最终要对公众完成自己的形象定位、确立人格坐标。读者自有品鉴,历史永远是大浪淘沙,总是一些人做了中流砥柱,另一些人成为过眼烟云。因而古人反复发出深沉的历史慨叹:“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商业大潮的冲击,批评家能不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