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动还原历史的底色

2008-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云涛 我有话说
    那些历史细节,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事件的平淡记载,经过作者的解读,原来却隐藏着惊心动魄的玄机,一下子带我们走进了历史深处。

近年来兴起的历史热,不是因为某一媒体的倡导,或某一学者的张扬而偶然形成的社会风气,而是有着符合社会心理

期待的必然性。了解历史是理解文化的前提,从前些年兴起的文化寻根到今天的历史解读,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史有文明传承的价值,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学过于呆板和枯燥,不能引起求知的兴趣,无法满足大众的渴求。于是专家通俗地讲历史,利用新的媒体条件进行传播,迅速地兴盛起来。孟宪实先生是这一风气中讲史的著名学者之一,也可以说是佼佼者之一,他的《唐高宗的真相》一书,同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还原历史是历史学的最高原则。完整的历史早已飘然而去,了解历史是通过那些经历时间的淘洗剩下的几本历史文献,既残缺不全,又有不少失真。历史学者就是利用这些残缺失真的史料提供的信息,探索其中蕴含的真实,推想已经失落的往事,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和人生的智慧,从而获取推动历史前进的经验。每个人还原的历史又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个人的色彩,重要的是谁的还原更接近真实。孟宪实先生长期从事唐史研究,作为这一领域里的专家,向大家讲唐代人物,当然也就增加了可信的程度。关于唐高宗的评价,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令真相蒙上了厚厚的烟幕。因此,孟先生讲高宗的故事始终伴随着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他的解读时时让人有拨开迷雾见青天之感。那些历史细节,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事件的平淡记载,经过作者的解读,原来却隐藏着惊心动魄的玄机,一下子带我们走进了历史深处,走进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深处,走进那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网中。

普及的著作要做到具体生动,就要回到当时的生活情景中去,讲一位皇帝的故事,重要的当然是他的政治生活。在这个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最为生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在处理君臣、同僚、长官和下属、前朝与后宫、父子、夫妻、兄弟等等各种关系时,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极其复杂,每一个行为细节都透露着复杂的内心,每一个事件都惊心动魄。在占有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加以鞭辟入里的分析,便自然引人入胜,历史本身很精彩。孟先生讲历史,就是在讲政治,讲关系,讲心理,他的不露声色的娓娓而谈,把高宗时期表面平静而实际上暗流涌动的政治风云,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持久较量讲述得细致入微,浅显易懂,有声有色,趣味无穷,还原了历史本身的精彩。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专家讲历史,大多注重人物和故事,尤其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倾向。在西方,心理分析广泛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中,从而产生了心态史学。心态史学侧重于探讨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不同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的种种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对社会历史运动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孟宪实先生的唐代人物研究也突出了心理动机的剖析,这也是他讲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历史的深处植根于人的心理,然而人的心理又是最难窥测的,因而这种分析的主观性当然更为强烈。这与中国传统史学强烈的理性精神相背,因此,心态史学在中国不够发达。近年来专家讲史这种偏重人物心理动机的分析,或者会起到某种引发作用。如果人们在讲史和研究历史上更自觉一些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或许会推动中国心态史学跃进一个新阶段也未可知。

在历史解说和史学著作撰写过程中,客观的史实和史家主观的情感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兄弟,最后的成果必然是二者互动的结晶。谁也不能避免个人情感融入自己讲述的人物和故事之中,因此就有了见仁见智。阅读《唐高宗的真相》一书,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时有偏爱之情,相信这也将是读者阅读的普遍体验。偏爱容易造成拔高和回护,甚至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写成“完人”,有时过高的评价可能连高宗本人也感到自愧弗如。可贵的是孟先生一般能够做到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这让我感到,讲历史做到公允完美的确不易。

《唐高宗的真相》

孟宪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