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

2008-05-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推进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认识。

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只有一

个赖以栖身的家园。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人类才能得以长久生存。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这个限度之内。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前,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渐严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或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住上舒适的房子成为人们的强烈呼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迫切。

我国的生态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将GDP视为发展的全部要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不切实搞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我们的发展就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唤醒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人们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产力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不同要素条件。提出生态文明,表明环境和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环境友好时,它可以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环境遭到破坏时,它却会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重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能够保护好和利用好环境这一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和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无非就是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这是对生态文明浅层次的理解。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在于人尊重自然规律的自觉性。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上,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环境理念的形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而且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只有有了生态意识,才能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生态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维护生态安全,而且更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而组合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并且不断地从较低的层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变化,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的社会有机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所包含的不同领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发展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相互协作、相互推动、相互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发展形态。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建设提供人们生存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未来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仅经济和社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而且人也不能实现全面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和谐。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就谈不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为基础、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的整体。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无法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执笔:丁晋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