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理专家:应重视灾后“心灵重建”

2008-05-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灾难后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批被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专家王文忠介绍说,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因此大灾难发生时,受灾群众往往因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

,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同时往往伴随恐惧、焦虑、烦躁不安、消沉、抑郁、自卑、记忆力下降等,有些则产生敌对、酗酒、吸烟、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

抑郁通常是地震危机中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极度悲伤的人容易进入抑郁状态,失去爱人亲友的强烈悲痛对生还者来说更是难以忍受,感到极度失落而无助,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和自杀行为。

王文忠说,重大灾难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

他表示,如果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能得到有效帮助,就能增强应付危机的能力,不仅可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灾后的恢复建设中,心灵的重建同样重要。

儿童是心理关怀的重点人群

心理学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说,针对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关怀方式。例如对于遇难者家属,应该找到一种渠道让他们宣泄心中的悲伤。张建新说:“中国是个注重丧葬仪式的民族,在灾后重建中,政府必须对此予以关注。”

王文忠分析说,当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伴随一些肢体动作,比如表情呆滞、浑身不自主地颤抖、失眠、吮吸手指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不能急躁,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努力向他们解释清楚灾难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家长还应多关爱和倾听孩子,让他们明白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是可爱的。

灾后心理辅导的三个阶段

专家介绍说,灾后心理辅导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

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199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

在灾后阶段,则应该对受灾人员、抗灾人员进行心理筛查,进行心理干预。在这一阶段,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心理问题产生时,症状可能是相同的,但由于个体差别,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张建新说,“这时候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他表示,中科院心理所将开展1-3年的长期研究,对灾后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持续跟踪。

心理专家将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

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今天紧急启动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将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第一批两位专家于5月15日上午离京赶赴灾区,第二批10-20人的心理专家预计在一周后派往灾区,更大规模的第三批心理学专家将在一个月后启程。

第一批专家组由王文忠、祝卓宏二位心理学家组成。王文忠长期从事儿童健康促进的研究,同时兼作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工作;祝卓宏长期从事心理创伤的研究和康复工作,并参加过SARS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干预。他们将在灾区工作半个月左右,对灾害受难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给予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对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给身处危机事件中的群众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据介绍,“‘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包括五项任务:

一是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恢复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

二是对救援人员进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预技巧培训,一方面使他们在救灾时能对灾民进行基本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并维持工作热情。

三是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队伍为灾后重建提供持续心理援助。重点为帮助受灾中心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是为社会大众提供重大灾害发生后的心理健康知识,减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五是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地震救灾方案提供心理学补充和具体措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