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这一路上

2008-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我有话说
细雨纷纷地下了一夜,天终于亮了。广播里有关专家说,这样的毛毛雨对灾情不会造成影响。听说往都江堰市虹口乡的道路已经打通,我们决定今天就到这个地震后一度与外界隔绝了三天的地方去看看。

都江堰市主城区交通已经比较通畅。但出城往虹口去,虽然已经通车,却是在山间穿行,到处都是塌方和山体滑坡。一路心惊肉跳,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最可敬的老师

在镇上,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叫罗星,是虹口九年制学校九年级二班的学生。问起学校的情况,他说:“去采访我老师吧,她就在学校。”

罗星说的老师叫刘康琴,四十多岁,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地震过后,学校师生已经疏散回家,刘老师的家在彭州,父亲过世了,母亲和兄弟都平安。“我是‘留大姐’,作为学校最年长的老师,我有义务把学校看好――我们总要复课的。”她的语气平静中透着坚定。

刘老师告诉我们,400多人的学校,有6人死亡,其他人均安全撤离。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带着学生在操场上为即将到来的“六一”节排练舞蹈,“当时,老师们都很镇定,迅速组织学生撤离了教学楼,才没有造成严重的伤亡。”

……

很多英雄的老师们,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都尽自己的天职呵护每一个孩子。

向每一位伟大的老师致敬!

最丰盛的午餐

告别刘老师时,已经是中午了。记者和同事商量:“找个地方吃饭吧?”一直跟着我们的罗星一摆手:“吃饭的事,包在我身上!有我在,你们还怕没饭吃?”小小的人儿,男子汉精神已经显现。

随罗星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排衣服晾晒在田埂上。沿途的灾民已经在生产自救,在田里忙碌起来。眼下正是插秧的季节,也有正在抢收麦子和油菜的。如果没有坍塌的房屋和远处清理废墟的机器在轰鸣,眼前所见是很好的田园景色……看到这些,我的眼眶不由地湿了:生活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

罗星的家在虹口乡光荣村。用塑料编织袋自制的简易帐篷里四五户人家挨在一起。看到我们,淳朴的乡亲们拿出了从废墟里找出来的熏香肠,做了三菜一汤款待我们。黄瓜、土豆和包菜是救援部队送来的,大米有家里储存下来的,也有解放军送的,鸡蛋是自家的鸡下的。席间,乡亲们不停地给我们夹菜、盛汤,几户人家十几口人,用一口大锅吃饭,亲密无间。

吃饭的时候,乡亲们告诉我们,地震发生后,乡里的干部第一时间就组织救援。当时村里跟外面隔绝了,都江堰市党委常委杜其文走了8个小时到达村里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副乡长高永强,家在都江堰市区。由于不能通信,也不知家里情况究竟怎样。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一直坚守着,直到第五天灾情稍微稳定后才回家探望。救援期间,全乡镇所有的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都坚守在岗位上。这个6000多人的乡镇,重灾之后有68人死亡,十多人受伤,算是一个奇迹。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重灾区。我们要生产自救,为国家减轻负担。”罗星的父亲告诉记者,因为还没有通电和通信,乡里给每家每户都发了一台收音机,作为唯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现在,村民们每天都听中央台的节目,了解到了其他地区的受灾情况,更坚定了他们自救的决心。“我们要为政府减轻负担,也要为全国各地支持我们的人们减轻负担。”

虹口盛产猕猴桃,现在果树才刚刚结果。看着这些朴实、善良又勤劳的乡亲们,想起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说过的话――“要不了三年,一个崭新的虹口会重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最惊险的路程

告别罗星一家和乡亲们,我们开始返程。不断有余震震得车窗颤动。

坡度太陡,我们就从车上下来步行,让司机开车先走。下了车,本能地就想跑,这应该是在路上的人的条件反射。总害怕有山体滑坡。即使没有,也不断有碎石头从山坡上飞下来,稍有不慎,就有危险。

坡太陡,怎么也跑不快。我们一行几人心里面七上八下,谁都不敢看山上,只顾低着头拼命地爬。一位随行的女记者很快就气喘吁吁跟不上了,自己一个人在嘴里念叨着:“千万不要有石头下来。”怕什么来什么。跑到半路,我听见山上哗啦啦地响,心里一惊:“糟了,滑坡了!”就催着他们快跑。陪同我们的一位成都军区的女护士“啊”地惨叫了一声,但没有放慢速度。那段路,我们基本上是连滚带爬地跑过去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等身后没有了响声,回头看,刚才的路面已经被碎石铺满。再看我们几个人,个个狼狈不堪。那位女护士都快哭了,细一看,她的小腿破了很大的口子,正在流血,大概是刚才被滚落的石头碰到了,当时只顾逃命,没觉到疼,现在才缓过神来,咬着牙直吸气。

后来上了车,总算安下心来。长出了一口气,大家又开始商量明天采访的事。“我们什么时候才去汶川啊?”女记者说。我不禁笑了:“就不怕再有滑坡吗?”“我们都从那底下跑出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本报都江堰5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