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写就一本精彩的书

2008-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部作品,它的建设者们用15年的心血与汗水使其越来越完美。

从一片旷野到繁荣园区,从60万元起家到2007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在既无资金优势、又无明显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道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带给人们太多精彩。

打开这本书,人们读出了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是“奋斗”。品味这本书,所有人都相信,它的续篇会更精彩。

创新与发展:

建设一个不一样的开发区

与同类沿海开发区相比,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至少晚八九年。但是从它的轨迹里,我们依旧能找寻到中国开发区的发展之路。因为它同样是中国开发区的一面旗帜。

应时而生初战告捷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月5日正式挂牌。

“当时我们站在一片荒野中寻找规划图上的辉煌”,管委会最初的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位。1993年春天,长春市东南角一大片望不到边的田野乡村以及星星点点的村屯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依靠60万元资金起步了。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开区完成了它十年的第一次创业。

建区伊始,他们就提出了大动作、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一大三高”的创业方针。他们将园区产业定位在老工业基地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即新型工业化上,确定了五大主导产业――汽车零部件、粮食深加工、光电信息、生物制药、新型建材。

依靠在这五大产业方面的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经开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原则,引进终端产品项目,加快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壮大基础性工业,加快支柱产业的产品链建设;构筑现代工业的研发平台,加快支柱产业的技术链建设。为此,他们首先加强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全区十年累计筹措53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26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完全能够满足中外客商的投资需求。同时,开发区着力营造符合国际运行规则的投资环境,在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华夏认证中心颁发的EMS证书和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国际UKAS证书,标志着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已经与国际接轨。“筑巢引凤”的发展思路共吸引了53家跨国公司、1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区内注册内外资企业3200多家,总投资200多亿元。

十年时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苦创业之路;十年时间,全区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4.6亿元,经济总量1662.6亿元,财政收入66.63亿元,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178.14亿元;十年时间,曾经贫瘠的土地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历史性跨越,为长春建设了一个现代化新区、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年时间,它跻身于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列,并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开发区之一。对于一个内陆省份的开发区,这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寻路突击完美转型

和所有开发区走过大发展的初始阶段一样,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遭遇了创业瓶颈,历史沉淀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暴露和突显――土地没有了、发展空间没有了,思路也没有了。开发区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增速减缓,2005年在全国开发区的综合排位下滑到了第18位。

“这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给每个开发区都带来的共性问题。”有关专家分析说。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各类开发区在政策方面的优势因此逐渐弱化。国家对开发区政策差异化优势逐渐在弱化,这对各类开发区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此时,长春市委、市政府审视全局、因势利导,及时提出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2005年7月对开发区提出了要求――开展二次创业。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黄文华走马上任长春市市长助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黄文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妥善回答好因为政策调整给开发区带来的历史性新课题。“两年多来,我们开始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的转型,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总体开发向特色开发转变、从生产制造基地向科技创新基地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变。”

在产业上,首先由全面开发向特色开发转变,形成了产业集群,延长了产业链。长春经开区原来有五大主导产业十大园区,在认真梳理后对其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南提、北扩、东进”的“一区三园”战略,将10个园区调整到3个,五大主导产业调整到3个,突出发展汽车和零部件、玉米化工、现代服务业,利用集中优势把产业链做长做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007年,长春经开区汽车、玉米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78%。看上去,园区少了,但却做精了、做强了、做大了。

过去的一些驻区企业,特别是第一批企业,面临着生产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问题,亟须进行重组、改造升级,甚至“腾笼换鸟”。“从生产制造基地向科技创新基地转变”思路确定后,经开区几年投了10多亿元,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他们建立了两个创新平台: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平台,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引到开发区,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恒力汽车、中兴汽车、西门子。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端产品越来越多。大成集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处理玉米能力达到300万吨、年产淀粉21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赖氨酸30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赖氨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好思路带出了新出路。如今,经开区全区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两年增幅均超过了30%,经开区已经走出困境,步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初期的1.23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60亿元,财政收入由初期的58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9亿元,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落户这里,全区现有中外企业1540户,其中外资企业575户,世界500强企业29户。

谋篇布局领跑长春

成功转型后,经开区以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亮相经济舞台。2006年一年引进9个超亿美元大项目,让大投资踏破门槛。

2007年3月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牌园区“中国长春专用车产业基地”,中国首家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在经开区成立。全面实施与一汽集团差异化整车生产战略,建设长春专用车产业园区,是经开区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目前,区内拥有一汽专用车、一汽客车、恒力专用车、中兴汽车、长春国富车厢等6个专用车整车生产企业,生产341个专用车品种。另外,区内还聚集了富奥-江森、丰田发动机等83家世界著名生产企业,生产七大系列数千种汽车零部件产品。同时,还有国家级及企业研发中心10个,为生产专用车及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玉米工业园区(空港开发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共洽谈项目80个,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15.63亿元,新建、续建工业项目12个。其中大成100万吨化工醇225万吨玉米加工项目土建工程基本完工,20万吨化工醇、米高钾肥等7个项目如期投产。

2007年,全区共有建设项目184个,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30个,5-10亿元5个,10亿元以上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工业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120%。有28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年产值854亿元,利税60亿元,达产后产值超百亿元项目6个。2007年的项目建设,无论是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还是开工率,都是历年来最好的。

2008年,投资14亿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5年,开发区将全面实施“1459”工程,即:培育产值10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9户。

未来5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重点将北移,打造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和长东北开放开发示范区的核心区,使经开区成为能够衔接净月、经开、二道,带动九台、德惠,繁荣空港开发区的长春东北部新城中心区。经开区将在北区重点打造玉米深加工、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两个千亿级”产业,建设中国最大的玉米生化基地、中国最大的专用车产业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三大基地”。

……

回首来时路,黄文华主任感触颇深:经开区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有能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难题;创新是开发区永葆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创造发展新优势,才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艰苦奋斗,永不满足”的赛得精神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正因为拥有一支高效务实、作风优良、善打硬仗的一流干部队伍,我们才实现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开局。“创新、科技、环保、和谐”,长春经开区坚实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目标。

服务与管理:

打造与国家接轨的服务品牌

位于长春市东出口彩虹广场旁的管委会新大楼,在经开区15周年纪念日即将投入使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庆贺?管委会领导的答案出乎意料:放弃所有的庆典,只在新楼前再次举行工作人员二次创业的宣誓活动。

这是一个佐证。它以全新的行政管理服务理念证明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飞速发展是一种必然。

顾名思义,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大力发展经济,需要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国内其它开发区相比,长春经开区既无区位优势、亦无经济优势,在硬环境建设上,大体相仿。比拼唯有在软环境上。

建区伊始,他们就牢固树立“投资者就是上帝”的意识,一切工作都体现出“企业至上”的根本宗旨,并依此作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春经开区已经从初期的经济大发展时期,转向创建优良投资环境的新发展时期。对于行政管理机构来说,意味着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需要新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手段。

管委会的领导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打造最佳投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开区十几年持续的目标。如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开发区过去的优惠政策在弱化、投资体制在变化、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在变化。面对严峻的形势,他们提出了由政策优惠型向体制功能完善型的转变。

此时,长春开发区管委会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把行政管理作为“产品”提供给投资者,真正创建一个适合投资者需要的服务型政府,借此创建优良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对此,长春市市长助理、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经开区质量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黄文华说,行政管理机构引入企业和产品普遍采用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因为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规范化和法制化服务,即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摒弃人的主观随意性,构建制度框架。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正是这样一个被世界共同认可的先进管理标准。

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多服务,多帮忙,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如何办”,变错位为正位,变缺位为到位。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科学准确的质量方针,拟定了可量化、可细化、可分解的质量目标,并直接落实到各个层次,以保证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实践中,他们全面提升行政效能,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对进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优质服务,设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中心,出台了《开发区工作人员服务规范》40条,建立了“直诉、快查、速结”的问题处理机制,倾力打造“信用经开”。实行重点项目调度会制度、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制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凡是进区的项目,都有部门和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为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进区项目从立项签约到项目竣工投产,实现了各项服务的无缝隙覆盖。“我们实现了企业对管理部门的零投诉”,黄文华主任自豪地说。

2006年10月20日,吉林省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这标志着开发区已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廉洁高效、运作规范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正在成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经开区按照“内部管理企业化、外部管理社会化”的要求,对发展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在体制上,实行小机构大服务,改变了以往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度把开发区的管理向政府回归,机构、人员配置上都比照政府、比照各个城区的惯例,对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对人员进行大量调整。机关部门由25个精简为16个,精简比例为36%,人员总数由257名精简为136名,精简比例为55.25%。事业单位由37个调整为27个,精简比例为27.03%。机构大幅度压缩。从观念上根本切除管理意识。

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实行了内部管理企业化。企业化首先体现在人员能进能出。对新招聘的人员全部签订三年合同,交五险一金,等三年合同期满后,根据双方的愿望和需要再续签合同,彻底解决了人员进得来、出不去的问题。其次是干部能上能下。处级干部每年进行聘任,每年都有责任目标,完不成会有怎样的处罚、完成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赏,都有明确规定,并把这种制度作为干部升降的一个重要标准,每年一“洗牌”,每年一考评,永远给大家以压力和希望。还有就是工资能高能低。把工资的60%以上拿出来和经济指标结合,内部拉开档次。同时,所有的工作指标都进行了量化,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计划》等6个计划,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章办事。健全和规范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结算中心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体制,取消了“一支笔”审批。

正是这种筑巢引凤的良好方式,使很多企业纷纷落户经开区。在商务部2006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中,长春经开区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从上年的第18位晋升至第15位,而这3个区位的提升是在其它经开区不断扩容合并的前提下取得的。同时,长春经开区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从上年的第3位晋升至第1位,靠自身的实力提前实现了排序前移的目标。在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荣获了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颁发的“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称号。长春经开区已经成为智者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民生与和谐:

经开发展的永恒主题

“把事业当日子过”,是长春经开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对黄文华主任的评价,也是他们对整个开发区工作的认知。

“这既是工作态度,同时也是工作职责。”在黄文华主任看来,发展经济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首要职责,但为谁发展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个观点从来就不应该动摇――重视民生,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性化开发,让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让开发区和驻区居民、老百姓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本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原则,不断构建科学完善的民生工作体系,长春经开区承担了社会职能。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农合、社区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农村城市化进程……每件事都和百姓息息相关。

在经开区2007年的工作总结上,“民生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和谐经开建设取得突破”是极为重要的一篇。

――将民生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编制了全区《民生工作十一五规划》,出台了《2007年民生行动计划》,财政列支民生专项资金3.48亿元,完成了10大类87项民生工作任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累计举办各类型人才招聘会53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3733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43人,为1260人办理了灵活就业补贴,安置转非劳动力就业1540人,财政出资300余万元开发公益岗位681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区人才中心被命名为“吉林省人才市场建设先进集体”。实施了“百万农民进新农合”和“百万居民进医保”的“双百”工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开展了“万户民企进社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两个专项行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扩面28700人、10817人和3460人。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为569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有467人已领取养老金。

――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全年财政投入1150万元,重点解决了社区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工资等问题。全区18个社区建立并完善了各项基础工作,并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完成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95%。

――撤村建居工作全面推进。解决了困难借款终止、债权债务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村干部安置、集体资产量化分配、自理口粮户等困扰经开区多年的一系列难题。宏明等四个试点村已得到市政府批复正式实施撤村,剩余五个村的撤制工作按计划进行。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实施了调出离岗人员分流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稳定工作构建了新体制,成立了区、街(镇)、社区(村)三级人民内部矛盾调处网络,继续实施警务进社区(村),大量的社会矛盾得以化解,平安经开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文化、体育、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被评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

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歇。2008年,经开区提出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列支民生专项资金4.9亿元,启动10大方面75个民生项目,做到充分就业、消灭零就业、保险全面覆盖。其中,将切实开展好再就业工程,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就业培训,为农转非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财政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同时,还将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安置富余人员;通过实行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在未来,除了关注项目建设之外,我们还将把50%的财力都用到民生建设上。”黄文华介绍说,未来五年的经开区,民生工作将得到新改善。建立健全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每年新增财力不低于50%用于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做到安置就业到岗落位,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城乡低保全部纳入,百姓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医疗保险全员参加,卫生文教健康发展,区域环境再展新姿,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开发建设带来的成果。

长春经开15年大事记

1992年7月,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同年10月进入省级开发区序列

1993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跻身全国十大优秀开发区2005年,二次创业开始

2006年,商务部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居第一

2006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8年,荣获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颁发的“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