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志愿者的精神在灾区闪光

2008-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周龙 我有话说

走在从都江堰到汶川县映秀镇的山区公路上,沿途看到所有的山体都有滑坡,每座光秃秃的山坡,都见证了地震的威力和灾害的无情。但是,在如此艰险的道路上,却随处可见一些志愿者打着旗帜、三五成群地步行到达映秀镇。一个叫杨忠的云南小伙甚至背着一大包药品,准备去分发给偏远乡村的受灾群众。他们的热情令人感动,他们的

辛苦令人动容,他们的精神也令人振奋。

“我的名字叫志愿者”

在映秀镇的两街交汇处有一块低洼平地,本来是各村寨到达映秀镇的必经之路,现在这里成了志愿者的大本营。在震后的几天时间里,曾有上百名志愿者在这与世隔绝的震中地区风餐露宿,为灾区人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温暖。

在为受灾群众搭建的临时灶台边,记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的张涛。他来自湖南长沙,是一名退伍军人。地震后,他通过步行花了一天时间,才从都江堰到达映秀镇。寻战友不遇的他直接就在当地做起了志愿者,操起了在军队厨房的老本行,为受灾群众保障后勤。

张涛说,他已在映秀镇工作十天了,每天差不多要为500人做饭,不仅保证来吃饭的人能随到随吃,而且还要吃得可口、吃得卫生。在他的灶台上,记者看到从各家收集来的碗筷花花绿绿,被清洗得干干净净,放在盆里供人取用,几个搪瓷盆中装的红烧土豆块、凉拌黄瓜、西红柿蛋汤是张涛准备的午餐。

“志愿者”是灾区一道令人感动的风景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个行业,不计报酬。据不完全统计,灾区至少活跃着2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从事维持秩序、分发食物、防疫消毒、引导媒体、心理辅导、收集垃圾等工作。

“无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在映秀镇,担当医生、电工、建筑工人、心理咨询师的都是志愿者,除了专业工作外,只要需要,他们干任何工作都毫无怨言、热情满怀。当运菜的卡车到达时,只听见一声“来几个志愿者搬米搬菜!”顿时就有几位志愿者赶过去,有的看上去只是瘦弱的大学生,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人抬,不一会儿就卸下了一车菜,还整齐地码放在临时仓库中。

今年才23岁的乐山志愿者聂强,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80后”,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受灾群众刷碗,一泡二洗三消毒,一步也不落下。“到灾区一线,刷碗这样的简单工作,与惊心动魄的救灾工作相去甚远,但这样的实际工作总得有人去做。”他把手边高高的一摞碗放平说:“别小看这些碗,对于这里的群众来说,它们可是很珍贵,一定要保证卫生才行。”

“在灾难中成长升华”

映秀镇的医疗点上,大连医科大学四年级女大学生陈虹宇正在为映秀镇银杏乡的藏族小男孩包扎伤口,她一边轻声地安慰男孩,一边严肃利落地叮嘱同行的志愿者说:“伤口有些大,先做皮试,再打破伤风针。”那股沉着和从容劲儿,俨然是个老医务工作者。在映秀镇的5天时间里,陈虹宇不到6点钟就开始起床工作,甚至还没洗过一次脸、刷过一次牙。

许多志愿者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在灾区他们吃苦耐劳。25岁的童曼娜来自湖南岳阳,地震发生后,她多方筹措得17万元的抗生素等药品,并一路运到德阳九龙镇等灾区。四川外语学院的志愿者彭玉霞说:“刚来的时候,我真担心自己会害怕。”她跟6个同学一起,背着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物资来到映秀,一路走一路搭车,最终到达映秀镇,“做工作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我根本不在乎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她说。

做事,实实在在地为灾区人民做事,已经成为在抗震第一线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心声。一到灾区,他们就不在乎做什么,也不在乎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实实在在的服务中,他们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也能看到自己通过这次志愿工作得到的历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