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戍边兄弟连(上)

2008-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贾启龙 我有话说

军旅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唱的是两个不同民族的青年参军报国的故事,表现了浓浓的战友情,深得大家喜爱,传唱至今。而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军区驻独山子市某部民族六连哈萨克族士兵塔里哈提却说:“我们连队官兵团结和谐的故事,比歌曲更动人。”

民族六连是一个由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

民族战士组成的连队,最多时有13个民族。六连官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用爱将战士的心连在一起,团结得就像亲兄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被驻地人民誉为“戍边兄弟连”。

“感情上去了,爱就下不来”

2008年1月15日下午,民族六连在天山脚下的大戈壁上开始冬季行军拉练。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战士们背负着35公斤重的装备,踏着近40厘米深的积雪快速行进。三个小时后,战士们一个个头冒热气,汗湿衣背,队伍停下休整,冷风一吹,顿感寒冷彻骨。他们立刻以班为单位,搂抱成团,用彼此的体温抵御寒冷――这个传统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冬季行军,那时民族六连在山区强行军行进38个小时之后,一个战士被冻伤。哈萨克族连长第一个脱下外衣,将战士搂在怀中,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冻伤的战士。

相拥取暖让战士的心贴得更近,还有更多的故事让记者感动。

有一年的8月,民族六连组织夜间班战术训练,正在担负潜伏任务的哈萨克族士兵木合塔尔汗,右腿不慎被毒蝎蛰伤,昏迷不醒。

延迟一分钟就有生命危险!正在跟班训练的连长叶尔兰见此情景,俯下身子,把嘴对准木合塔尔汗被毒蝎蛰伤的地方用力吸起来。

随着叶尔兰嘴里吐出一口口的脓血,木合塔尔汗的脸色由白转红。闻讯赶来的医生说,如果不是及时吸出毒液,木合塔尔汗的生命就危险了。

叶尔兰为士兵“吸毒”的事,很快传遍了连队。几天后,维吾尔族士兵阿迪力将这件事编成歌曲,在连队晚会上演唱。每听一次,民族六连官兵的眼前就浮现出那感人的一幕,大家的心便紧紧地贴在一起。

2005年入伍的战士买买提・艾力是独生子,父亲多病,家里十几亩地都撂荒了。连队得知情况后,与买买提家当地的村党支部联系,协调劳动力为他家重新开垦农田,恢复生产。之后,大家又捐款3000多元帮助买买提・艾力的父亲治病。买买提・艾力含着泪在连队的军人大会上说:“六连就是我的家,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连队这个家,战友们,你们就是我的兄弟。”

以后六连举行联欢会,买买提・艾力就会大声唱战士们自编的连歌:“56个民族,13朵花,六连的兄弟姐妹是一家,六连的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连队、爱我连队、爱我连队。”

“感情上去了,爱就下不来。”一位政工干部诙谐地这样评价民族六连官兵的兄弟情谊。

五指分开是巴掌,攥在一起成铁拳

在民族六连,筷子头上有大学问。

民族六连指导员方新徽说:“少数民族官兵吃饭有不少讲究。比如说吃抓饭,得用手抓。而且得用右手,左手就不行。别小看一顿饭,吃得好了笑呵呵,吃不好了气呼呼,有时还会引发矛盾。你说,这筷子头上是不是学问挺大?”

六连注重引导官兵把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作自己的节日共庆,互相祝福。为了尊重各民族官兵的饮食习惯,连队尽量做到每餐都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饭菜,保证官兵不同的饮食习惯。

在民族六连,团结打造战斗力可不是一句空话。就拿平时军事训练来说,哈萨克族战士眼力好,打靶是强项;维吾尔族战士耐力强,善跑;蒙古族战士力量大,投掷、单双杠不在话下。大家在一种互帮、互学的氛围下进步,几乎都成了“全能高手”。2006年11月,上级考察六连时突然抽考六连400米障碍。一番测试下来,全连官兵居然100%达标。连队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在“上合组织2003”联合反恐演习、“西部2006”作战演习,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六连都出色完成任务,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军人的军威。

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让身为六连的兵,个个都有着一种自豪感。多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人员怎样更替,民族六连官兵始终保持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对党忠诚。民族六连前任指导员雷文武告诉记者:“在这样一个连队工作和生活我感到非常自豪。民族六连因为团结造就了我们坚强的战斗力,才能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才能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低头。”

一年冬天,大雪封山,民族六连接到一项紧急任务:有两名逃犯流窜到驻地巴音沟一带,命令你们配合当地公安部门进行缉拿。

接到命令,连队党支部立即召集干部骨干研究抓捕方案。当天,连队兵分三路进入潜伏地域。翌日早上,在雪地里潜伏了15个小时的官兵们发现了目标,两个形迹可疑的人慌慌张张向深山跑去。官兵们迅速包抄过去,将两名逃犯捉拿归案。

哈萨克族有谚语云:“五指分开是巴掌,攥在一起成铁拳。”团结、和谐的民族六连,正是人民军队卫国戍边的一只铁拳。

解“燃煤之急”

同饮天山水,共育民族花。近年来,民族六连用真情和挚爱谱写了一曲曲爱民助民的动人乐章。

2005年8月,民族六连来到巴音沟驻训。训练之余,连队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一个宣讲小组,深入各个放牧点向牧民宣讲党的富民政策。

巴音沟山高沟深,信息闭塞,牧民们每天除了放牧,就是睡觉。民族六连官兵的到来,为牧民革蒙一家送来了希望。

他家养了16峰骆驼,产的骆驼奶自家吃不完,放坏好多。民族六连的战士告诉他:“骆驼奶是个好东西,不但营养价值高,还能治肺炎、肺结核和胃病……”

革蒙听得入了迷。可转念一想又发起愁来:卖给谁呢?叶尔兰连长对他说:“这事包在我身上。”半个月后,叶尔兰兴冲冲来到革蒙的毡房,告诉他附近有一家奶制品公司收购骆驼奶。一个月后,一家旅游山庄的人找上门,和革蒙签订了常年收购骆驼奶的合同。一桶桶骆驼奶成了热销货,革蒙乐得合不拢嘴。他逢人便说:“这是解放军给我送来的福音啊!”

2005年春节前夕,中国西部重要石化基地――独山子石化公司燃煤告急,工厂面临停水停电!独山子石化公司从外地紧急订购了3000吨发电用煤。

临近年关,正值春运高峰期,铁路运力矛盾突出。为了保障发电急需,燃煤必须当天卸载。而当时热电厂的大多数工人都已放假回家,人手严重短缺,情急之下,独山子石化公司向部队紧急求援。

接到任务,民族六连官兵二话不说,马上赶到卸煤一线。

三九严寒,独山子的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30多度。严寒使粉煤和车皮冻成一体。官兵们用十字镐将车门砸开后,顿时傻了眼:由于粉煤在装载时含有大量水分,运到时在车皮外围结成了厚达半米的冰墙。

为了把冻着厚厚冰层的粉煤卸出来,官兵们用十字镐在冰层上砸窟窿,然后从冰窟窿里往外掏煤。十字镐重重地撞击着冰块,每一镐下去,虎口都被震得发麻。民族六连官兵叫响“宁让自己累垮,不让工厂停电”的口号,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了一场鏖战。

整整5天5夜的连续奋战,官兵们抢卸燃煤1000多吨,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热电厂的“燃煤之急”,保证了整个石化基地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