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春风育新苗(下)

2008-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贾启龙 我有话说

上世纪60年代初,六连老连长吐尔逊・肉孜被总政表彰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典型,连队被表彰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40年后,六连官兵再次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题向全区介绍了他们以科学理论成果建连育人的经验。

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基层建设的经验

六连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理

论学习不能学用脱节,必须抓住转化这个根本环节,用科学理论指导连队建设。

5公里越野是步兵分队必修课,更是六连的强项。前些年,为了提高战士体能,连队要求官兵每天早晚各跑一个5公里越野,晚上睡前还要搞个小型练兵。训练成绩虽然上来了,但官兵身体健康受影响。后来,请来驻地体育学院的教授建议连队调整体能训练课目,将原有两个5公里越野减为一个,增加篮球赛等其他有氧运动。结果,在团里组织的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六连仍然次次夺魁。

不管什么工作,不管过去怎么做,如今六连官兵都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连续几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准则

“十七大的春风吹得百花香,党中央把我们记在心上;胡主席来到我们新疆,盖起了抗震安居房。听党指挥,捍卫荣誉……”这是六连官兵人人耳熟能详的连歌《一心听党话》。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阿迪里・艾尔肯,入伍之初差一点就成了“逃兵”。阿迪里・艾尔肯的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参军到部队完全是父母的意愿,他是无奈地背着电吉他来到六连的。新兵生活刚几天,阿迪里・艾尔肯就向连队干部提出回家的要求,为了达到目的,他经常泡病号、压床板,甚至于谱写了一曲《回家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早点被部队送回家。

连队干部来找阿迪里・艾尔肯谈心,指导员王学治重重写下“军人、国防、国家”六个大字。他首先从新疆特殊地域的历史讲起,再谈到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再从军人的职责、我军的宗旨讲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严谨的论证、深情的讲解,让阿迪里・艾尔肯认识到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以我为本”。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每个年轻人都有入伍参军保家卫国的义务,这才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经过一番开导,阿迪里・艾尔肯茅塞顿开。

针对青年官兵思想活跃的特点,六连围绕正确看人生、看军营、看进步、看本职等问题,反复灌输“为谁活着,怎样做人;为谁扛枪,怎样奉献;为谁奋斗,怎样成才”等基本道理,引导官兵把科学理论内化为思想、工作和学习的具体行动,使官兵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革命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团结和谐的氛围

在多民族构成的六连,由于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有时会出现“瓢碰碗”的情况。比如,民族语言的差异,一名战友原想赞美战友的勇敢精神,却将“雄鹰”发音成“奶牛”,为此二人闹了别扭。

六连党支部购买热瓦甫、冬不拉等不同民族的乐器,建起手鼓队、舞蹈队等,让每名官兵在连队提供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本民族文化。通过共同学习、互相欣赏,培养官兵海纳百川的“大民族观”气度。

六连还在不同民族官兵中建立“三互”小组,引导官兵在生活、工作、训练中互帮互助,自觉把战友当兄弟待,把连队当家建。六连的和谐还来自于连队内部公正、公平的良好环境。在六连,处理任何重大问题都要征求不同民族官兵代表的意见。比如转改士官、入党提干等,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使民族战士的利益都能得到比较均衡的照顾。

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成长进步的平台

六连官兵大都来自偏僻的山区牧区,入伍前80%官兵听不懂汉语,百十号人的连队说着10种不同的民族语言。语言不通、认知不一、习俗不同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官兵理论学习上的诸多困难。

从连队和官兵的实际出发,六连探索形成一条实在管用的基层连队理论学习之路。他们建立一套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制度,建立一支理论素质过硬的理论骨干队伍,坚持把培养理论骨干作为连队基本建设,使连队理论骨干不断线,接得上。

他们总结官兵喜闻乐见的理论学习方法,组成“理论学习红旗班”,精心制作剪贴本,在训练间隙和饭后休息时间,以“三互”小组形式,交流学习体会,实现思想互助;他们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写读书笔记、每个班都要有剪报本。六连还编好用好口袋书――两本比香烟盒大不了多少的小册子,一本是汉文,一本是维文,里面的内容都是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观点,全连官兵人手一本。士兵们每天饭前看一眼、饭后读一句。由于内容简明扼要、易学好记,每次花费时间不长,但很管用。时间久了,不少官兵成了“小理论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