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抗震救灾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

2008-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特邀学者 公方彬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发生于我国的一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波及面之广、社会影响之大,远超以往。在救灾过程中,一种团结互助的人间大爱在全民族血管中涌动,一种超越自我的更加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凝成。其中,不能不提到的便是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本栏主持人以“从抗震救灾看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为题,请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公方彬发表看法。

主持人:在这次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中,党指向哪里,我军就义无反顾地奔向哪里,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认为这反映着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使命观。从我军建军之始,人民解放军就形成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就是党指向哪里,我军就打向哪里。正如外电惊叹:中国军队反应之快,战斗力之强,在世界军队中是少见的。正是由于这支军队一直坚持有效履行党赋予的使命,从而获得价值实现。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赋予军队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包含着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这个多样化实际上是把军队履行使命的意识、能力大大拓展,比如总政治部组织心理疏导分队赴灾区,总参某部所属解放军理工大学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组织专家到灾区对危险建筑进行定向爆破,等等。

主持人:对于这次抗震救灾,外电报道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是想不到中国军队与群众关系那么好,另一个是想不到救灾时军队不携带武器,这其中又透视出什么样的信息及其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两个想不到,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人民军队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从人民解放军与群众的关系讲,党在建设这支军队之初,就明确了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后,每一个成员把自己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便成为可能。尤其是领导这支军队的中国共产党原本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利益的代表”,在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今天,再次突出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理念。诚然,西方国家军队也参与救灾,但要出现像这次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爷跪求救灾官兵接受花几个小时送来的饼干的情况,不太容易,因为其建军理念难以形成这样的特殊的军民血肉联系。

西方国家对我军进灾区不携枪的惊讶,同样佐证着这支军队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西方军队参加救灾的新闻中,我们早就注意到,其士兵荷枪实弹,实践证明,这是他们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军参加救灾从不携带武器,所以如此,有国民性的原因,比如中华民族生性平和,即使在灾难中也不会暴力相向,所以不需要武力弹压;更重要的还是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军爱民,民拥军,已经深入于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下意识。解放军是“子弟兵”,与人民是一家,一家人便只有生死相依,而不可能刀枪相向。换言之,既然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有着广泛认同和高度信赖,也就不需要军队特有的强制力,而只需借助特有的号召力。

主持人:灾区一位休假士兵在地震来临、暂时脱离部队的情况下,穿上军装向前来救灾的部队干部说,我是现役军人,现在听你指挥。在抗震救灾中,军队所表现出的组织力,为世人所瞩目,对此,你有何评价?

公方彬:军队为什么具有很强的组织力量?这源于自身管理的严密性,而这种严密性有赖于铁的纪律。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军官在奔向灾区时在网上发出请求:“谁能给我妻子送点吃的?”许多部队官兵不能前往亲人所在的地方救助,只能按照上级赋予的使命去战斗。也就是说,他不能离开部队前往亲人身边,这和普通群众的表现是不同的。可以说,面临灾难,群众可以撤退,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灾区进发,就像在都江堰打工的汶川两姐妹所说:“就算是爬,也要赶到汶川去。”因为父母和姐姐都在汶川,越走和亲人离得越近。她们可以把人性亲情之美放大,军人不能,军人只能在铁的纪律的约束下表达另一种爱,一种大爱。诚然,灾区能够展示大爱的并不仅仅是军人,但更多的还是军人。从我军建军之初就制定了纪律,而且这种纪律并不仅仅反映于每个军队都有的那种管理领域的纪律,而是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这个纪律是围绕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来。正是这种纪律是围绕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来,便超越了冰冷管理和行为规范纪律的约束性,因为那种纪律在脱离集团时便失去作用,而这种纪律却不以范围、方式、环境状态而转移,部队官兵都带着强烈的自觉性去遵守。这就是军队特有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有了这种观念,集团自身的强大力量便散发出来。

主持人:从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十万大军以命博命”;集团军军长徐勇带领小分队冲到最前列;空降兵某部李振波大校带领14名勇士从4999米高度向灾区空降,行前每个人都写下遗书;愿冒生命危险,再救一个人的消防战士等等,这一切昭示着我军强烈的牺牲精神。

公方彬:任何一支军队都倡导牺牲精神,但真正把牺牲发挥到极致,视做灵魂的,惟中国军队。这次抗震救灾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核心价值观,部队官兵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诚然,大灾之时,人们深藏于心的善良、怜悯被深深地激发出来,因而很多人可能做平常不会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但如此普遍、如此主动、如此理性地去为人民付出一切者,一定是这支人民军队,这是任何集团所不具有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未必承担起对父母孝敬之责的青年,到部队后不久就能够承担起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关键时刻不惜以生命相搏呢?

公方彬:这是人民军队军营文化积淀所致。自建军开始,所秉承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因子存在于我军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且一直没有变化过,特别重要的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已经化为文化积淀下来,渗透进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各个细节、各种载体,就如网上有一首题为《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的诗所云:“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这身军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每一个青年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潜意识里就告诫自己:我是军人了,和以前不一样,我必须按军人的要求去做。由此,军营文化的营造,尤其是以清晰的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军营文化,必将把威武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推向世界。

人物素描:赵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