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学科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00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于敏 李静 我有话说

绿城南宁风光旖旎,钟灵毓秀,孕育了盈溢满城的学苑书香;浩浩学海汇纳百川,群英荟萃,铸就了广西师范学院长盛不衰的教育诗章。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55年的发展历程,广西师范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和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浪潮中,焕发着蓬勃生机。

师院人深知,服务地方既是份内之责,又

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一个高校与地方双赢的重要发展命题。因此,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始终紧贴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力争成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智力库。

肩负使命,主动参与地方建设

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和必然选择。

作为一所植根于地方的高校,如何更好地立足本土服务地方?这是摆在每一个广西师院人面前的课题。为此,学校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对接,奏响了一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雄浑交响乐。

资环学院承担了自治区和6个市、49个县(市、区)、600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还承担了23个县(市)的征地价格研究工作,所编制的土地规划成果直接为各级政府应用,其中6项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二等奖,6项获广西国土资源厅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化学系积极与企业、县域、行业结成“产学研合作对子”、“科技帮扶对子”、“科普服务对子”,不少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如与广西3家企业开展了科技帮扶及科研合作,开发出1个新药、4个阻燃材料和防火涂料,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就开始对少数民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进行调查研究,历经10多年终于完成了这三个民族的文学史、故事选和歌谣选等。目前,该研究所还承担了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翻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约500万字;出版了学术专著70多部,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广西师范学院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早已可圈可点。院长于?告诉记者:“在如此众多领域,积极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提升了高等学校的价值,也成为了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搭建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作为一所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广西师范学院十分重视发掘本地独特的人文底蕴,不断把自身实力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学校通过建好三个平台,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紧贴广西民族地区资源开发需要,构建研究平台,培育学科区位优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西师范学院就组织地理系的相关教师对广西的自然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并相继开展了广西土地承载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洪涝灾害、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研究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团队,强化了学科优势,使学校成为广西首屈一指的地理科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广西唯一能招收地理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

――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学科平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近年来,学校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学科。

为提升广西天然芳香植物、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学校整合资源建设了具有明显学科交叉优势的化学学科,在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应用有机化学等方面形成了稳定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汇聚创新人才,构建团队平台,发挥人才高地的优势。学校在队伍建设上立足改善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积极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自2004年以来,学校引进了188名博士、硕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2007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创新团队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一些教师拥有从事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环境影响评价等资格证书。学科优秀人才优势凸显了该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实力。

和谐共赢,在贡献中求发展

在服务中有作为,在贡献中求发展,这是广西师院人的共识。主动参与地方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同时,学校也积累起日益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声望,从而为实现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共赢。

崔建国教授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时,将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羟基甾醇硫酸酯钠盐的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我们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通过崔老师的讲解,自己也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一同学告诉记者。

“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实实在在地促进教学。”这是记者在广西师院采访时,听到老师说得最多、感受最深的话语。

“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现实课题和实践的舞台,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院党委书记钟海青说。

共赢同样体现在学生上。许多学生参与到“地方所急”的科研项目中,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广西师院,一些专业30%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形成的:化学系学生黄竹林、李丽英、陈今浩参与老师的广西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老师承担的广西县、乡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估价、土地测量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毕业时常常成为多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

服务没有止境,贡献才有发展。立足广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是广西师范学院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