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断深化对和谐民族关系价值的认识

2008-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巴玉玺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并明确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这是对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的最准确的表述。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和谐民族
关系价值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地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取得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政治条件,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国一亿多人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形成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民族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好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出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我国的民族问题从根本上讲仍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依靠发展。只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不断提升各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和谐的民族关系使56个民族心连着心,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得到不断加强,为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其过程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共同团结奋斗”使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在一起,把构建和谐社会内化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繁荣发展”使各民族人民各得其所,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得到逐步缩小,从而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以及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对社会安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都会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一些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使我国的民族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但是,我们有先进、科学的民族理论和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保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得人心,“三个离不开”使56个民族结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大家庭。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和谐、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架起了民族友好的桥梁,在民族大家庭中产生着强大的亲和力,有效地化解了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各类矛盾,有力地促进着民族团结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需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保证,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56个民族的合力来自于各民族的大团结,取决于民族关系的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