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忘那簇红苕花

200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贾宇 我有话说

照片说明:母子相互搀扶着趟过河水。本报记者贾宇摄

终于来到大邑。因为喜欢皮影的缘故,我早就听闻过这座小城,却没想到在

汶川大地震后与它相遇。

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的西岭镇云华村,见到67岁的李树芬老汉。他家的菇房在地震中全垮了,现正在原地重新修建。他告诉我们,他们还计划8月份再培育10万袋菌菇,“一个菌袋能出一斤多菌子,运气好的话一共能净赚20多万元呢。”“您真是老当益壮啊!”我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哪里倒墙哪里取土噻。”浓重的四川口音,从饱经风霜的老汉嘴里说出。担心我们不解其意,同行的大邑县文化馆高勇馆长解释道:“这是当地的俗语,就像你们常说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高勇又指着葱茏的群山说:“那里全是村民种植的中草药,有杜仲、黄连等。这里适合中草药生长,村民们舍不得这片好山水,还是要回来。”

中午,我们来到雾山乡学校。地震把教学楼变成了危房,平时热闹的操场已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校长室内,几名老师围坐在校长办公桌前。语文老师潘李科告诉我,从地震第二天至今,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所有老师都在学校里备课、学习,从未间断。“知道什么时候会复课吗?”“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要在这里守着,随时做好开课准备。”平静的语气中透着力量。

坚强不仅仅属于大邑人。与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只有一山之隔的崇州市鸡冠山乡,原本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震前有100多户“农家乐”,高峰时每天的游客上万。然而,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是一座“殇城”。在薤子村,偶遇的村民告诉我们,地震引发的山洪,将沿河的房屋碾碎、冲走。站在裸露的房基上,我看到,就在不远处,漫过小桥的河水还在向着下游倾泻。这时,一对母子正从河对岸的家里搬出生活必需品,趟过河水,懂事的孩子正搀扶起母亲,而母亲也攥紧了孩子的手臂。在高峰耸峙、乱石兀立的背景下,这对不离不弃的母子显得渺小如芥,但是他们身上散发着的母子深情却让人怦然心动。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多次进入灾区的所见所感让我开始思考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话。我想,“坚守”正是灾难呈献给人们的“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它源于倔强的生命韧性,源于这个民族自内心深处生发出的坚强自信。在汶川、在北川、在彭州、在崇州,农民坚守着土地、教师坚守着未来、母子坚守着亲情……灾区人民正以坚守者的姿态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

在出村的路上,我被一团跳跃的火红吸引。那是一户人家的废墟中,一如既往盛放着的红苕花,它在晦暗院墙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浓、那么烈……(本报成都6月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