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奖掖后学 提携晚进

200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之浚 我有话说

今年是谈家桢先生百年诞辰。回想往事,思绪万千。众所周知,谈老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摩尔根的学生。在与谈老的交往中,令我最为敬佩的是他奖掖后学、提携晚进的高尚品德。可以说,他是许多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我作为新技术革命和上海对策组负责

人,应邀到上海市政协作报告。会后,民盟上海市委的工作人员找我说,谈家桢和李锐夫两位前辈要接见我。会见在政协礼堂进行,席间二位前辈与我探讨了科技发展战略等问题,话语中时时透出他们对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急切心情,老一代科学家那种情系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令我十分感动。接着他们向我详细介绍了民盟的历史,盟内的著名人物和民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听到这儿,我领悟到谈先生和李先生是希望我能加入民盟,以便发挥更大作用。我一直的志向是,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潜心作学问,认真研究些问题,为国家进步、人民富裕做点事情,从没想过要加入哪党哪派的事情。但谈先生、李先生等老一辈一直是我敬仰的科学界的泰斗,又能如此仁而下士,与晚辈亲切交谈,谆谆教导,在感动之余又觉受益匪浅。在谈先生、李先生的举荐下,于1981年4月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生活中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成了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先是在民盟上海市委担任副秘书长、副主委,于1987年4月调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直到2007年12月卸任。经历了长达二十余年以民主党派参政党身份的参政议政生涯。今日回顾起来,百味杂陈,冷暖自知。然而,二十余年前与谈老结下的真诚忘年之缘,持续至今。他对我的教诲、对我的熏陶,他的表率,件件往事历历在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先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遗传学家,也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1936年28岁即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怀着振兴中国遗传学的雄心,投入到创建中国生命科学的事业中。这之后,虽经历了遗传学界“米丘林主义”还是“孟德尔―摩尔根主义”激烈甚至是生死争论,谈老依然抱定自己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他坚信科学终归是科学,真理最终会愈辩愈明。正是凭着这种坚韧的精神,谈老领导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这座国内高等院校第一座遗传学研究机构,在动物和人类遗传、植物遗传和进化遗传、微生物遗传及生物化学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谈老不仅是科学、教育界的巨匠,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民主党派领导人。他1951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多年担任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的负责人,是盟内老一辈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上海市政协,上海市人大负责人,是国内政治舞台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为盟内从地方到中央的领导人,谈老经常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要求盟员认清形势,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告诫青年盟员要以自己的特长,做好岗位工作,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作为亲身经历过两个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老知识分子,谈老始终认为中国唯自强方能自立,仰人鼻息必自败自毁。

谈老这样说,也这样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使谈老婉拒盛邀,毅然回国。“我,是属于中国的。”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是谈老一生的座右铭。1948年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后,谈老应邀前往美国纽约作学术访问。其时,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近在眼前,这对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抉择。那时,在学术上也面临着被前苏联定性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世界观在生物学中的反映,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的局面,作为摩尔根弟子的谈老,更清楚这次归去留下抉择的重要意义。“不管如何,中国是我的祖国。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我一定要到中国去!”这一坚定信念,又一次促使谈老满怀信心,决意归国。中国老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在谈老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在谈老为学为人的人生光谱中,最为闪亮的还在于他奖掖后学,提携晚进,喜看后辈创新的高风亮节。谈老83岁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希望促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联合美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同胞一起努力,希望华裔科技界在下一世纪有很好的表现。我的年纪大了,希望做铺路的人。谈老从教几十年,培养的学生已近10代,分布于国内外,数不胜数,不少已成著名学者。他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一贯的看法,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到学生超过我这个老师,是我最开心的事,看到这么多青年才俊频出成果,我死也瞑目了。谈老关心、扶持后辈,为青年人铺路搭桥的高尚风格,值得盟内各级领导很好学习。唯有如此,盟的事业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永葆青春和活力,为人民、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百年高寿,可喜可贺,愿谈老健康常在。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