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川城内的最后一名守护者

2008-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余长安 贾宇 我有话说
徐根发,一名经历过战争血与火洗礼的53岁老公安,在全面阻击灾区疫情的关键时刻,毅然从“安全地”来到北川重灾区,用坚实的脊梁守护着伤城,用执著的坚守告慰着逝者,用他超越常人的坚强与冷静履行着人民警察的使命。

临危受命,老警察驰奔重灾区腹地

徐根发老家安徽,1973年参军入伍。1990年

,徐根发转业安置到绵阳市公安局,成为装财处一名民警。

5月12日,四川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后,徐根发和他的战友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5月20日,为防止灾区疫情发生,地震损毁最为惨烈的北川县城被全面封城。正在城内执行戒严和清退任务的民警,发现紧邻北川的山体陡坡上有水明显渗透,而在山的另一侧正是高危的唐家山堰塞湖,一但山体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选派一名驾驶技术过硬的民警进入县城参与执勤,这时成为执勤人员安全撤离的最大保障。有着36年驾龄的徐根发能够熟练的驾驶各类汽车,善于在危险的山地路段行车,驾驶技术高超的他成为带领民警快速避险最佳人选。5月22日下午,徐根发临危受命,驾驶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应急越野车驰奔北川县城,毅然战斗在最危险的抗震最前沿,接受生与死的考验。

身处险境,老公安用坚守告慰逝者

每天早上6时30分,徐根发准时驾车从6公里外的临时驻地出发,前往北川县城腹地的观测点开始他的工作。

北川县城大桥位于贯穿北川城的湔江上,是进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内观测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后冲击的第一站。徐根发的岗位就在那里,那是城内现在仅存的观测点。随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升级,除观测点人员外,城内执勤人员几乎全部撤离,徐根发成为北川城内最后的一名守护者。

为了防止返回的群众和冒险的盗窃者,他不得不在摇摇欲坠的断壁残垣间来回巡逻,很多次险些被突然倒塌的危房砸伤,险些被乱窜的疯狗咬伤。为防止被蚊虫咬伤,感染病毒,徐根发不得不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用面罩和防化服将自己的口鼻和身体包得严严实实。

按照规定,在县城观测巡查一段时间后,徐根发必须返回到预定的卡点对身体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处理,然后再返回到县城。“三道拐”是徐根发进出城的必经之路,它位于北川县城入口处一段近乎70度陡坡的中底部,总长约1公里,是进入北川县城的必经咽喉地,路左右都是陡崖峭壁,由三道180度急转弯连接而成,被外地司机形象地称为“三道鬼门关”。大地震使“三道拐”段路基严重扭曲损毁,直到现在,在巨石间和砂石中开辟不久的一条简易便道,也时常在余震中被大石所切断,徐根发每天就是在这条便道上往返十余次,从未间断过。

大爱无边,老兵以苦为乐坚守誓言

晚上8时许,徐根发在卡点经过严格消毒防疫措施后,驾车回到北川县公安局的临时驻地,急匆匆地脱去穿戴了一天的防化服,一股浓浓的汗酸味立刻散漫开去。

他腼腆地笑了笑,拿起已用过的半瓶矿泉水将手洗净,并用湿润的手迅速在脸上抹了抹,随手接过同事递给他的一盒方便面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我知道自己身上很发臭,但是没有办法,防化服密不透风,气温又高,里面的衣服很快就能拧出水来。”徐根发吃了口面后说,“灾害发生后,这里水很紧张,不要说洗澡,能洗洗手都是很奢侈的了。十多天来,脚一次也没洗过,自己也臭得受不了。”

徐根发在抗震救灾一线20多天了,对地震使家成危房而露宿街头的家人,他一直没来得及顾及。他说,我对不起家人,希望他们理解,因为我是警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