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端午:重温文化记忆凝聚民族精神

2008-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 我有话说

粽艾飘香,龙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至――而今年的端午节更有许多不同寻常之处。民俗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陈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是端午节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汶川大地震后的首个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有非常丰富的民俗事象和广阔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平安祈福、珍视生命、爱国

主义、民族美德等意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粽艾飘香:丰富的民俗事象

在北京华堂商场惠新店,商家用翠绿色装饰的“粽子一条街”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在“端午节的传说”的宣传画前,顾客李女士边选购粽叶、糯米,边给自己的孩子讲屈原的故事。她告诉记者,端午放假可以使自己过一个从容的节日,全家一起包粽子,给孩子讲一讲端午节的来历。巧合的是,今年端午又逢高考之日,一些家长给考生准备了糕点和粽子,以与“高中”谐音,一些精明的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粽状元”等产品。在湖南汨罗、河南新郑、广东湛江等地,近期还举行了龙舟赛等活动。

身在南京的陈竟教授告诉记者,他家也用包粽子、插艾条、挂菖蒲、剪纸等活动,来迎接端午节。一直为保护民俗节日、留住文化记忆而呼吁的陈竟教授强调:“可不能光把端午节过成粽子节,其实,端午节的民俗内容非常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其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仅次于春节。我曾经参加过甘肃青阳一年一度的香包节,南京莫愁湖每年也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民众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于使传统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诗词诵读:厚重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记忆,端午节更不例外。今年的端午节文化味尤其浓厚。端午节的来源版本多样,而人们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众多端午节活动,都有浓浓的文化味。在福建福州,有群众着汉服按照古礼祭拜屈原;在浙江嘉兴,举行了一场古典诗词吟诵会;在山东烟台,一场“纪念屈原、走进端午”的公益演出反响热烈。端午节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晚会・端午篇”更是精选了多种经典诗歌作品,表现古今中华优秀儿女的赤子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书店,《话说端午》、《端午诗词》、《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等书籍也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上海还举办了“一瓣书香过端阳――端午节民俗图书主题展销”等活动。

亲友间端午问候的手机短信也都是诗情洋溢、祝福绵绵:“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记者还收到了一位青年诗人真挚热烈的短信:“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屈原是明珠里的魂灵!他的忧愤悲悯构成了我们中华诗歌跨越千年时空的传统,也成就了我们中华诗歌不朽的精神。谁为他设立了端午节?不是诗人,而是诗人的父母――人民大众啊!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过节吧。祝你节日快乐!”

情系灾区:闪光的民族精神

全国人民欢度端午节之时,也牵挂着刚刚经历过大地震的灾区人民。在成都市金牛区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吃粽子、盐蛋,挂菖蒲、青蒿,洗药澡,过起了传统色彩浓郁的端午节。在天津,人们给安置在这里的灾区伤员和家属们送上了“爱心粽”。在上海音乐厅,凝聚爱国情怀的《九歌・神曲》音乐会请来了抗震救灾的英雄们。在河南新郑龙舟赛上,近百位高僧、居士放生灵鱼,为灾区祈福……

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民间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之前,早在原始社会,端午节其实是属于“龙族团的节日”:“龙族团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在这个端午节,我们要倡导民族龙的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此次援救地震灾区过程中,全中国从上到下所发挥的这种压不倒的民族精神。”而陈竟教授也认为,阐发端午节的丰富文化意蕴,在汶川大地震过后的今天尤有现实意义。“比如插艾条、挂菖蒲,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追求健康平安,体现了关爱生命的意识;龙舟竞渡,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端午节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多种说法,这些人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屈原,更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美好、向上的愿望,全民参与端午节诸多活动,领会节日文化内涵,为灾区同胞祈福,为国家和民族祈福,更能提升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报北京6月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