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于志力 51岁的青年突击队员

2008-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李军 我有话说
不久前,一篇名为“让我潸然泪下的羌族母亲”的博文在网上走红,刊发当天点击量超过40万,网友留言4000多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移动抗震保通信突击队队员于志力。

于志力是一位“超龄”的青年突击队员,今年51岁,但由于他特种兵的出身和某著名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的身份让他具有的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因此中国移动

领导破例同意他参加通信抢险突击行动。

未知降落点的飞行

5月15日,于志力接到中国移动抗震抢险指挥部的通知,他和五名队友马上整装出发,立即赶赴机场。在经历8个小时的起飞等待后,携带着1.5吨重通信设备的他们乘坐直升机起飞。即使到了此刻,他们在哪里降落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大致的范围是汶川周围,因为灾区天气情况恶劣,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才能临时决定在哪里降落。

“哪里能降落,就把基站建在哪里!”这是指挥部领导下达的命令,也是于志力和队友们心中的决心。

直升机刚起飞,飞行不到200米的高度,就直往下掉,这让于志力和队友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被迫降落的原因是负载过重,他们只好卸下了部分的油料,飞机再度起飞,目标是未知的某个降落点。

下午5点,突击队到达汶川牛脑寨,选好一座山头上的平地,直升机盘旋着尝试了三次后,庞大的机身才在这仅有的一小块平地上勉强立住脚。

把穿越泥石流的危险留给自己

看到有直升机降落,受灾群众以为是送救灾物资来了,走到跟前才发现是一堆冰冷的钢铁通信设备。但是淳朴的乡亲们二话没说,立即帮突击队员搬运起来。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1吨多重的通信设备很快搬运到了建站地点。于志力和队友们立刻投入通信抢通工作。作为队长,于志力安排大家分工协作,架起卫星天线,对星,发动油机。整整一个通宵,他们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全神贯注地抢通基站。

次日清晨6点,他们终于打出第一个移动电话。基站开通了,汶川县的救灾指挥通信问题解决了!

通信恢复后,受灾的群众陆续赶过来,借突击队携带的电话打给在外地的亲人报平安。通信畅通了,为基站提供电力的发电机用油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直升机只带了两箱油,只够支持一天时间。

要让开通的基站信号不中断,必须马上找到汽油。面对余震和泥石流不断袭来的危险,于志力不放心让年轻的队友去冒险,在安排好了基站维护的工作后,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处去找油。

于志力先和灾区救灾办联系上寻求支援,救灾办拿到于志力的申请条,赶紧与部队的抗灾指挥部联系,指挥部安排20多名战士,连夜送来150公升汽油。

于志力和他的队员们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开通基站后,于志力看到了废墟中一位视力不好的羌族老母亲,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位老母亲在废墟中寻找家园的过程――这就是后来网络上流行的那组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