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

2008-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付小悦 钱建强 我有话说

抗震救灾
特稿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5月18日晚,5.5亿中国民众和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一道,通过现场直播,收看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2008年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

在演播室里,多少宣传文化界人士深情演出、慷慨捐款,多少爱心的传递,让人泪浸衣衫。亿万中国人随之心潮激荡。无数条捐款热线,汇聚起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洪流。这台晚会参与演出的人数之众,收看的观众之多,募款数额之大,在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举办的晚会中,是少有的。这舞台,书写的,是抗震救灾的恢宏画卷;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

胡锦涛总书记挥笔批示:“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声犹在耳。

汶川近一月,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磨难。长达80秒钟的强烈地震以及随后接踵而至的上万次余震,将多少人的梦想化作废墟,这里,曾经是他们世代安居的家园。

汶川近一月,我们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无数亲人,甚至来不及互道一声珍重就此天人永隔,他们,曾经是彼此心中珍藏最深的挚爱。

汶川近一月,我们流过了太多的泪水。为失去的家园、为失去的亲人,也为那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温暖面庞,一双双或柔弱或粗壮的无私臂膀,他们,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同胞,是他们,让危难中的人们不再感到无助。

汶川近一月,我们更懂得了,什么叫作坚强。在特大灾难降临的时刻,13亿中国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这正是灾区、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同心救援,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

这正是全体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铮铮誓言。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真情的涌流,是亲情的感召,是深情的呼唤。在共产党员心中,人民永远有着最重的份量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

然而,当大地仍在咆哮躁动时,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迎着死神狰狞的面孔毅然向前。他们是普通人,他们知道,在自然力量的肆虐面前,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他们不是普通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神圣称谓:中国共产党员。他们听见灾区废墟下的人民在痛苦呻吟,惊慌失措的儿童在茫然呼救。为此,他们义无反顾,接受死神的挑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生的希望。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指示要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如同发出第一道“动员令”;当人们仍在大地的颤抖中惊魂未定,刚刚回京几个小时的温家宝总理已经奔往灾区;同时,中共中央决定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此时,抗震救灾总指挥温家宝总理已经抵达都江堰,这是当时所能到达的离震中最近的地方……在共产党员心中,人民永远有着最重的份量。

四川的绵阳、汶川、北川、彭州、什邡、平武、德阳、青川,陕西、甘肃、重庆……在灾区,在最危险、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人们见到了中共中央九位常委忙碌的身影――不顾余震袭来,登上高坡鼓舞搜救人员的士气;踏着瓦砾碎石,俯身鼓励废墟下的孩子顽强挺住……在共产党员心中,人民总是第一选项。

猝然来临的灾难,是最真实的考验。“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真情的涌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真情的表达,是饱含热泪的感动,是谆谆不倦的叮咛,更是体贴入微的心思。在浙江湖州,在河北廊坊,胡锦涛总书记到生产车间考察帐篷和活动房生产,因为,灾区的群众急需遮风挡雨;在唐家山堰塞湖,温家宝总理反复踏勘,因为,在炎热的天气下,时间将使大批转移群众面临愈来愈多的困难……

“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亲情的感召。

当四川彭州市磁峰镇石门村村支书韩志保飞奔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惦记着自己的父亲。但看到村里的残垣断壁,他必须在家人与村民中作出选择。承受着父亲被埋废墟下的煎熬,他组织其他村民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当他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这位34岁的汉子跪倒在父亲的遗体前放声痛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又能说韩志保选择的不是亲情!“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深情的呼唤。

谭千秋不是天使,他的血肉之躯禁不起坠落的楼板。但他选择了做一位天使,地震来临,这位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老师将来不及逃离教学楼的孩子塞进课桌下,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我们仿佛看到这位真正的天使在天国深情的微笑。

没有人生来便是共产党员,但一旦选择加入了这个行列,就意味着选择了对自我个体人生的超越。

共产党员来自人民。在平凡的日子里,共产党员可能默默无闻。但在需要的时刻,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一定会挺身而出,因为曾经在鲜红的党旗下作出庄严的承诺,随时准备为人民而牺牲,永远为理想而拼搏。

在地震重灾区,是共产党员最先投入到与死神的较量中。

――在理县,地震后半小时,杂谷脑镇所有幸存党员干部自发在镇政府集结,243名党员冒着余震分头向山沟内的村庄突进。

――在什邡,红白镇8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救援队,营救被困群众6000余人,转移安置群众1.2万余人。

在群众安置点,是共产党员最先奔走在受灾乡亲的身边。

――在青川,1万多名党员和2000多名干部不怕牺牲,拼死奔赴救灾现场。木鱼村党支部20名党员分作6个小分队昼夜奋战,不仅安置了2000多当地受灾村民,还向附近其他村庄受灾群众3000多人伸出援手,“在这里,你们与我们一样,支部就是你们的家。”

――在绵竹,在灾区群众服务中心,帐篷党支部应运而生,52名佩戴着“党员服务队”红袖套的党员穿梭在1200多位群众中奔忙,“在大家都惊惶失措的时候,谁来舍小家、顾大家?到了我们党员挺身而出的时候了。”

据统计,有超过200万共产党员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全国7000多万党员作为坚强后盾,截至6月5日,全国党员募集的“特殊党费”已达67亿元,这一数字还在逐日上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的,是全国7000多万党员一颗颗与人民血肉相连火热的心;它饱含的,是全国7000多万党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它代表的,是在灾难面前,一个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员群体最真诚的心意!

或许,每一个党员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汇聚在一起,便是灿烂星河。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切誓言的基座,是一切胜利的秘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如同每一次危急关头,冲在最前面的,总有人民军队,总有武警公安消防官兵,总有白衣天使……

要问在灾区,什么颜色最耀眼,人们一定会说:是绿色,是橙色,是白色。

如同每一次危急关头,冲在最前面的,总有人民军队,总有武警公安消防官兵,总有白衣天使……汶川地震,他们来了。集合,集结,集聚!空降,徒步,涉水!奋进,挺进,突进!用生命捍卫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延续生命!

地震发生第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地震发生第2小时07分,成都军区两架查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距地震不到10小时,1.2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进入四川灾区展开救援。短短几天,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现役部队总兵力11万人,5.2万名公安民警战斗在一线,公安消防部队18位将军来了8位。打通生命通道,在废墟中与时间赛跑,决战堰塞湖……处处有他们的身影。

接到命令的在集合,没有接到命令的也在集合。灾区一位休假士兵在地震来临时,穿上军装向前来救灾的部队干部说:我是现役军人,现在听你指挥!

5月12日晚,卫生部值班室铃声不断,都是主动请战奔赴救灾最前线的电话。重庆市卫生局组织起应急救援队,于13日凌晨抵达灾区,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外省市医疗队。全国卫生系统紧急行动,6万医疗卫生大军以第一速度奔赴灾区。救治生命,灾后防疫,心理救援……处处有他们的脚步。

一位诗人把这称之为“五月,中国集合。”他写道:“一支支的队伍来了/他们在五月集合/这是心的集合/这是力量的集合/这是汗水的集合/这是血脉的集合/这是声音的集合/这是生命的集合/这是南北的集合/这是东西的集合/这是黄河与长江的集合/这是华山与泰山的集合……”

不用问为什么,这是人民在呼唤他们,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心脏在同一个频率跳动的本能,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强大的脊梁!

直升机条件不够,盲降;不能起飞,徒步;没有机械,用手和肩膀;手磨破了,指甲抠掉了,用血,用肉。什么叫军民警民唇齿相依,手足情深,血肉相连?这些字眼,此时此刻,从一个抽象的形容词,变成了准确的朴实的叙述。

有多少个镜头让人铭心刻骨?战士们因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倒,又一次次冲上去;许多战士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节约的口粮送给灾区百姓;并不年轻的少校背着81岁的老人艰难地翻越着大山;消防官兵一手柱着棍子,一手抱着孩子,趟过湍急的河流;失去十位亲人的女民警蒋敏忙碌而憔悴的身影……

有多少声音在耳边回荡?“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这是一位消防战士跪地哭求的声音。“我用纸包一下就好,绷带留给需要的人用。”这是一位因救人受伤的战士坚定的声音。“小妹妹,别说话,保存体力等叔叔来救你!”这是铮铮男儿温柔的声音。“下面还有人吗?”这是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的废墟上,战士嘶哑呼唤的声音。“灾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做的工作越多,亲人们的损失就会越小!”这是家里也同样受灾的官兵的声音。所有的声音汇成这一句:“山可崩、地可裂、江河可以断,但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的心分不开,军民警民之间的血肉相连深情斩不断!”

情到深处才是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我的土地和人民爱得深沉!

5月14日,一支15人组成的空降小分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创造了空军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迹。

不用寻找这奇迹的答案。满头银发的将军王维山说得好:“我让你下去干什么?你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利益创造了奇迹!

从缔造新中国的硝烟中走来,从98抗洪的滔滔洪水中走来,从年初抗击雪灾的冰凝中走来……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利益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迹!

就像那首歌中唱的:“这是一个危急时刻,无情灾难正把大地摧垮;我的战友你星夜迸发,舍身为人民什么都不怕……”

战友两个字,又何止是写给人民子弟兵!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无数无数的战友,都在这里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月15日,成都的机场,4位护士紧紧拉着直升机的机门,哭着哀求机长:“我很轻的,带我走吧,带我走吧!重灾区需要护士。”

74岁高龄的张泮林教授,在两天一夜的连续手术后,累倒在手术台边,心脏停止跳动近1分钟。

绵阳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黄琼强忍失去7位亲人的悲痛,擦干眼泪,出色地协助完成了上百台手术的抢救任务。

“华益慰医疗救援队”的旗帜高高飘扬,每到一地,他们都眼含热泪:“乡亲们,党和政府派我们来给你们送医送药来了,地震夺去了你们的亲人,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

从年轻美丽的护士,到白发苍苍的专家,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废墟中,帐篷里,课桌上,甚至菜地里……处处皆是手术台。许多医务工作者都是从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走来,上次是疾病,这次是天灾,不变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和精湛的医术!

不,仅仅只是职责,仅仅只需要技术吗?医者仁心,是对人民的深沉的爱,是集技术与情感于一身,才奏响了动人的生命之歌!

灾难时刻,有多少个“震生”呱呱坠地?喜极而泣的护士说:“我每迎接一个新生命,就好像在向灾难进行一次无声宣战!”

微风掀动着白发,72岁的水利专家徐麟祥仔细地查看着唐家山堰塞湖。老人5月13日即赶赴震区,对大坝震损情况全面摸查。“我要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回馈长江,回馈人民。”

在徐麟祥的身后,更有一批批用专业技能为抗震救灾夜以继日地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为保障灾区通信条件、分析灾区风云气象、指点环境安全隐患而奋斗着……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当老乡们从自家废墟中扒出仅存的腊肉,哭着求战士吃上一口;当在什邡,战士把最后一壶水送到受灾学生面前,军用水壶依次传下去,又一口未动地回到战士们面前;当在垮塌半边的居民楼三楼,瘫痪的老婆婆阻止冒险抢救自己的消防队员:“孩子们,你们下去吧,我已经是入土半截的人了,你们还年轻啊”;当奄奄一息的91岁老人突然清晰地喊出:“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当广东援川医疗队归来,所有队员的登机牌上,乘客姓名一栏中,都没有名字,而是打上了英文单词“英雄”;当医务工作者接过人民送来的锦旗:“人说天使很遥远,在生与死的时刻,你们就在我们身边,你们是天使在人间”……

情切切,爱深深。这是一切誓言的基座,这是一切胜利的秘密,这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通过电视机,这个镜头震动了多少人的心:一个刚刚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小男孩,脸上沾满血污,躺在简陋的担架上,艰难地举起受伤的右臂,向救援他的解放军官兵致敬。

庄严的敬礼,这是这个孩子代全国人民的致敬;庄严的敬礼,献给绿色、橙色、白色……一切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颜色!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主人翁意识的高扬,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灾难面前,普通人的另一个名称是“勇士”!

生与死,这是人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它很严肃,但有时候也不免轻浮,因为人们常常只用笔墨来探讨其中的奥义。然而,当自然的伟力抖落下真实的生死时,它沉重得令人窒息,足以让任何语言失去力量。

地震来临,生死一线,普通人直面的是血淋淋的考验。在平静的生活中,他们是老师,是学子,是工人,是农民……而在巨大的灾难中,他们成为勇士。躯体之轻,承受不住垮塌的瓦砾;而生命之重,却经得起大地的震颤。

一位劫后余生的年轻母亲说:“小时候我问妈妈,人为什么流泪。妈妈说,长大你就会明白了!我现在也当了妈妈,女儿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说,眼泪由爱而生,生活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这世界充满爱!”

因为爱,“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因为爱,“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大灾难让千万个家庭支离破碎――老人或许失去了儿女,孩子或许没有了双亲,但爱的力量会补偿这一切。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汇集在一起,这个大大的“家”温暖着每一个悲伤的心灵。

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人近在咫尺,有人远在天涯,但地震袭来的那一刻,他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马公仆,彭州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地震中他身负重伤。但为了托儿所中午睡的80多名孩子,他一次又一次冲入险境,将孩子们一一转移到安全之地,而他自己却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楚。

在什邡市红白中心学校,校舍在地震中轰然坍塌。而那些教室中的老师,尽管距离门口仅咫尺之遥,却毅然决然将所有逃生的机会留给孩子,在最后时刻,拼尽最后一口气,他们也要用身体构筑起生命的避风港……当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中有人硬生生地扛着厚厚的楼板,有人的手依然为学生指示着逃生的方向……

这样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每一个灾难现场。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丝毫犹豫迟疑。幸存者的生命就这样在跌宕起伏的拯救行动中不断获得新生,逝去者凝固的动作,是生命之歌最后辉煌的咏叹,是血脉相连的依依不舍。

因为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就是最及时的救灾者。他们的呼喊,最先在死亡的阴影中亮起了生命的信号。这里,每一个细节都撼人心魄,每一个人都为之泪流满面,以致任何描述者都痛感表达能力的贫乏。

当言语难以承载情义,行动就是最好的表达。废墟之上,那些坚毅的脸庞,那些挺立的身影,就是哀思凝结的痕迹,就是抗争留下的风景。

汶川地震的消息甫一传出,奔赴灾区的志愿者人潮涌动。

“啥都顾不得了,就是救人!”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宋志永从北京辗转郑州、西安,一路雇车赶到重灾区北川县。短短一天内,他就在北川中学挖出了十几个孩子。当千千万万个宋志永,穿梭在救援的各个地方,人们看到的,是普通中国百姓的赤忱与热血。

20万志愿者的队伍,没有统一的着装,但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与力量。人们也许不知道他们都是谁,但人们都知道他们为了谁。他们有共同的理念――“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

的确,行动无需太多的理由,仅仅因为活着,就难抛手足之情,就会担当起道义责任。许许多多年轻的志愿者以他们尚属稚嫩的双肩,担负起时代注定要赋予他们的重托,废墟上的拼搏成为他们最厚重的成年礼。

当灾区的道路边竖起“感谢志愿者”的标语,拯救与被拯救,奉献与感恩,都凸显出生命彼此之间的激励、责任和关爱。这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这是主人翁意识的高扬,这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四海一家,同舟共济。

当地震的噩耗震荡人们的心灵,时空的局限被超越了。有人奔向前线,有人将后方变成了前线――捐款,献血,加班加点,献计献策……千万双眼睛,时刻关注着灾区传来的每一个消息,关注着统计数据的每一次更新。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里,无限的爱意更是如潮水般涌了进来。在关于地震的“帖子”里,一个个关切的问候,一个个真挚的祝福,让虚拟的世界变得温馨无比。

面对灾难,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天南地北,普普通通的人们以血浓于水的一往情深,昭示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万众一心的精神风貌。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早已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性格之中。

我们是一家人。巨大的自然灾害,伤得了我们同胞骨肉和肌肤,却割不断兄弟姐妹间的情谊;地震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却摧毁不了我们的信念。多难兴邦。当13亿颗心脏一起跳动,当13亿双手紧紧相扣,当13亿人民和衷共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艰险不能跨越!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伟大斗争中展示出的民族精神。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汶川大地震数万遇难同胞用生命留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生生不息、昂扬不屈的力量源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