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震救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2008-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左宪民 我有话说

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强大力量和制度优势,证明了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正确性。正是由于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文化软实力,我们极大地增强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力量、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技术水准,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参与度和国家凝聚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大事、办难事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效得到了最大体现。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及时有力的反应、社会秩序的稳定、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无不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效率和组织优势。抗震救灾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5・12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考验。如何抗灾、效果如何,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精神风貌、制度体系、领导能力的集中展示。此次抗震救灾的努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强大力量和特殊价值。抗震救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面向未来,我们要加倍努力,把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

地震灾害,对于中国来说,不是第一次。但这次大地震,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抗震救灾,对于中国来说,也不是第一次。在以往的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展现了强大力量和许多特点。但这一次,是在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条件下进行的。此次抗震救灾,展示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许多新特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风貌。

第一,党和政府反应敏捷,处置及时,指挥有力有序有效,彰显了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总结历次灾害事件的经验,党和政府加强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国务院制定了106个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地震一发生,党和政府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刚从河南考察回来的温家宝总理,在赶往中南海途中,第一时间折返机场奔赴灾区。16时40分飞机起飞后,立即在飞机上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当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在灾区视察,直接指挥抗震救灾斗争。16日,胡锦涛总书记又赶赴地震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就全面启动。在接到国家地震局震情通报1分钟后,总参就下达了使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预先号令,15分钟内通知空军做好动用飞机的准备。1小时内,成都军区位于震区附近的部队展开救援。2小时7分钟后,成都军区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3小时内,就有12000人的部队进入震区各县市展开抢险。数日之间,先后投入抗震救灾的部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

这种在指导思想和实际举措上的快速反应,赢得了抢救生命最宝贵的时间,成为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间关爱,始终以人的生命为重,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地震一发生,党和政府就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指出,要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现场大声呼唤:人命关天,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一斩钉截铁的要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爱,成为抗震救灾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所有的部队、组织和人员,都把抢救生命奉为第一位的天职。在深山,在密林,在残垣断壁中,在废墟下,人们竭尽全力寻找着生命。短短的72小时黄金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敲击着救援者的心灵。所有的人们都在与时间赛跑。在宝贵的72小时之后,仍然不放弃努力,接连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当把伤员从瓦砾堆里抢救出来后,医疗、救护、防疫、吃饭、住房、生活、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又及时提上日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求,各级政府逐一加以解决。从一开始,抗震救灾的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人与人之间,处处表现出真挚的相互关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体现出人间真情。处处、时时、事事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精神,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第三,信息公开透明,以最快速度将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公诸于世,彰显了对人民和世界的坦诚。

发展政治民主,推进信息公开,更好地利用媒体与公众交流,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新的更加充分的体现。

地震一发生,新华社及各大网站,立即授权公布了地震消息。各大媒体第一时间选派精兵强将奔赴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震情、灾情,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全面报道抗震救灾。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震情统计数据。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地震伤亡人数。相关地方政府,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发出上百万条安民信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受灾地区政府每天举行发布会。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安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这种坦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好评。

第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志愿行动自觉快速,彰显了社会活力和公民责任的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种建立在改革开放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迸发出来。

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心被灾情牵动着,纷纷慷慨解囊,以各种形式开展捐赠活动。得知灾区伤员多、运力不够,12日晚,千余名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前往都江堰抢运伤员。一路上,所有出租车开灯疾驶,汇成了一条灯的长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着爱的光辉。救援现场,活跃着一支14万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从天南地北自发赶来,穿着各式服装,操着各种口音。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不计报酬、不怕困难、不顾危险,积极参与抢救护理伤员、心理抚慰调适、排查灾害隐患、维护社会稳定等,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种形式的志愿义举,不仅彰显了人道主义的光辉,而且体现了现代公民的责任感。这当中,蕴涵着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活力的提高。

二、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地震,是一种综合性自然灾害。对于这种巨大的自然力量,人类目前还无法阻止,但我们必须而且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在灾难发生之后,正是不屈的抗争,显示了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积蓄起来的、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力量。

第一,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增强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力量。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动用解放军、武警部队10多万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和特警数万人;出动各种飞机数千架次,解救被困人员、运送紧急物资;先后向灾区运送食品、瓶装水等生活物资上千吨,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数十万顶、被子数百万床、衣物数千万件、燃油数十万吨、煤炭百万余吨。灾区的过渡安置房现已安装数千套、生产地已发运和待发运数十万套。截至6月1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4.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9.0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5.49亿元。中央决定,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250亿元用于当前抗震救灾的各项支出,并将根据需要增加投入。今年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要再作相应安排。地方政府也将及时调整年度财政预算,增加抗震救灾资金投入。

所有这些,都是抗震救灾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没有这些可以紧急调用的物资,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物资储备,没有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生产网点,没有水陆空可以综合使用的运输力量,把这么多的人员、物资调往灾区,送到老百姓手里,是不可能的。

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正是始终不渝地抓住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才有了较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才有了较大的增强,才能在地震灾害到来之时组织和动用这么巨大的物质资源。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技术水准。

这次抗震救灾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使用了大量先进的设备,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不仅使抗震救灾的指挥部署更加科学,而且使抗震救灾的措施更具技术含量,从而,使抗震救灾的行动更加合理与有效。

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救灾部队,包含了地震救援、侦察、通信、工程、防化、测绘、气象、医疗防疫、修理等20余个专业兵种。涉及范围之广、各种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均创我军抗灾的历史记录。

公安部紧急抽调消防救援力量,携带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救援工具前往灾区。国家地震局的专业救援大队,所用的是专门和先进的救援设备。无论国内的救援队还是国际的救援队,我们都可以发现,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在准确判定生存者的方位、提高救援的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电话线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为了恢复通信联系,指挥部紧急调运了大批移动通信机站和卫星电话。有关方面向灾区空投了手机、收音机。

地震部门坚持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监测地震序列活动,增设流动观测站,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加强趋势会商研判,全力做好余震防范工作,实时跟踪震情的动态变化。

所有这些,再一次印证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抗震救灾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三,注重发展文化软实力,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参与度和国家凝聚力。

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大灾之中,显示了感人肺腑、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都江堰小学9岁孩子许中政和同学们压在了废墟底下。一片黑暗中,为驱赶恐惧,他唱起了国歌。

北川中学,靠?墨水维持生命的孩子们在坍塌的废墟下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墙快坍塌的一瞬间,张开手臂,将正在课堂的4名学生紧紧护在身下。

都江堰人民医院的5名医护人员,正为一名病人做阑尾切除手术。地震突然发生,手术室的空调机倒在地上,手术室的灯也突然熄灭。一片漆黑中,他们没有放弃病人逃生,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了留下,为病人完成了手术,抬着病人走出大楼,成为这栋楼里最后逃生的人。

……

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使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这种凝聚力是瞬间爆发的,但是长期文明积淀而成的,更是长期的文化建设所铸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被置于重要位置。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各项政策举措丰富多彩并不断落实。仅就网络建设而言,其速度就令世界震惊。中国网民已经排名世界第一。网络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但也加强了公民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网络成为公民参与的一个巨大平台、一个重要表现、一种特殊方式。公民意识在网络上升华、价值评价在网络上展开,文化软实力在网络上充分体现出来。党和政府正确应对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与人民交流,及时准确客观公布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全面深入报道抗震救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文化建设的成果,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精神基础,成为把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情感、力量凝集起来的重要纽带。

三、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的抗震救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国外媒体,对中国抗震救灾给予高度评价。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的体现。

第一,广大党员和党组织发挥的作用,彰显了党的功能和先进性建设的成效。

地震灾害使房屋倒塌、山川变形,但党的各级组织这个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却巍然挺立。

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理县杂谷脑镇243名党员就自发集合到镇政府院内,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奔赴各偏远村组,紧张有序地组织群众自救互救。绵阳市涪城区,28名党员领导干部立即包片巡查灾情,3.1万名党团员迅速分赴抗震一线。

北川县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在与外界完全没有通信联系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就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除重伤者外,凡是幸存的党员干部,都回到一线,组织群众自救。

据不完全统计,灾区共有17500多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288000多名共产党员奋战在第一线。各级领导干部视灾情如命令,把灾区当战场,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争分夺秒抢救被埋被困人员,救治受伤人员。

在抗震救灾中,灾区组建各类“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1.82万多个,参与党员达118.3万余人,在救灾一线和灾民安置点组建临时党组织720多个。

非灾区各级组织部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支援灾区,在全国组织系统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的活动。

中共中央组织部急电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87年的奋斗,已经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8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中,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先进性。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大考验面前,长期努力的先进性建设成果,便成为抗震救灾最深厚、最强大的资源和力量。

第二,各种资源的快速动员和有效调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大事、办快事、办难事的能力。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全党全国军民发出号召:“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温家宝总理在列车上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时说,抗震救灾工作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地震发生的当晚,重庆市第一批医疗救援队就火速赶赴灾区;13日晚,重庆市电力公司7台400千瓦发电车紧急驰援德阳、绵阳;14日下午,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坐着冲锋舟突入汶川映秀镇,重庆市迅速成为四川抗灾的大后方和保障基地,成为全国支援四川抗灾物资和人员的中转站。

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国家战略储备紧急筹措,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驰援灾区。

道路阻隔,武警交通部队立即紧急抽调各地机械操作手,组成抢险突击队进驻;第二炮兵在全国抽调的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灾区集结。

质检总局从江苏、深圳、厦门、宁波、天津、辽宁、山东、广东、重庆检验检疫局抽调193名卫生检疫人员组成19支队伍,分别在灾区各市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各检验检疫机构特事特办,坚持24小时不断岗,按照快速检测、快速放行,免收进境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费用的要求,保证境外援助物资和救援人员随到随检。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概括。中国发展并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许多大事,都是以一定方式集中力量办出来的。这次抗震救灾,我们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从全局着眼,调配一切必需的资源和力量,有力地保障了抗灾前线最紧迫的需要。

第三,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有效运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效率。

抗震救灾的实际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是强有力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是努力的,效率是很高的,在关键时刻是能够发挥组织、协调、指挥、执行各项功能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及时对抗震救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作出最重要的决策,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号令。国家应急机制发挥了作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汇集灾情、下达指示、调兵遣将。在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总指挥部先后在北京、在灾区帐篷、在行进的火车上,召开多次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及时作出具体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同志也对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协调。

为了加强指挥协调,地方、部队及各方面救援力量均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军地协调,大力协同,密切合作。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了强有力的市县乡村抗震救灾领导体制,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是由我们的制度奠定基础的,又是通过不断改革而加以改善的。到了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这种执政能力、领导水平便无可回避地接受了检验,发挥了作用。

第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优势。

抗震救灾并不是某个单项任务,而是大规模、综合性的应急反应。地震对我们的考验,既要看救出了多少生命,又要看能不能解决地震灾害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使灾区的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灾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灾区的生产尽快恢复正常,灾区的重建尽快有序进行。

按照中央的部署,抗震救灾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工作都紧张、全面、有序地展开和推进。

全力救治受伤群众。截至6月10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5252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76853人,仍有15802人住院,共救治伤病员1284293人次。

安置受灾群众,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紧急生产调运大批帐篷、活动板房。优先安排教学用房。截至6月9日,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68100套、正安装23400套、待安装91200套,生产地已发运51500套、待发运66900套。

加强卫生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保证每个行政村有1至3名防疫技术人员和卫生监督员;组织防疫药品的生产和运输。及时切断污染源,做好消毒工作,清运生活垃圾。加强对饮用水监测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加强疫情监测,防止传染病流行蔓延。

抢修受损设施。各重灾县和主要城镇实现了至少有一条干线公路对外连接。宝成线等因灾中断的5条铁路线恢复正常运行。四川54个重灾县已基本恢复或部分恢复供电。所有受灾区县对外通信不同程度恢复。通过架设临时供水管线、抢修村镇供水设施和临时送水等措施,基本解决群众临时用水问题。

严防次生灾害。严密防范由于降雨和余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滚石造成人员伤亡,防范因水库、水电站、堤坝等垮塌而引起的水灾。重点处置唐家山等堰塞湖险情。实行统一指挥,加强水位和堰体监测,及时组织人员转移避险。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工业生产重点设施因灾造成的隐患,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组织恢复生产。抓紧抢修灾毁基础设施,争取尽快全面恢复重灾区的交通、供电、供水,恢复乡镇和行政村的通信保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生产。积极组织广大农民抢收、抢种,保障“三夏”农资供应。

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国务院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组,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开展地质地理环境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选址工作,抓紧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并着手编制重建的各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给予保护,对损毁的公共建筑进行鉴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种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中突出地反映了出来。抗震救灾仍在继续,困难依然巨大。地震,考验了中华民族,考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正确性。历经巨大灾难和抗震救灾的壮阔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必将更加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信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