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震救灾彰显人民军队新风采

2008-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濮端华 我有话说

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中,人民军队闻“震”而动,不畏艰险,展开救援,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威武之师和公开透明的新风采,赢得国际舆论的广泛认同。世界各大媒体对中国军队在抗震救灾中的非凡表现给予高度赞誉,“以

人为本”、“军事奇迹”、“先进装备”等成为鲜明基调;“英雄”、“救星”、“中流砥柱”、“快速反应”、“超强动员能力”、“高素质士兵”、“强悍战斗能力”等使用频率很高。

抗震救灾充分彰显人民军队开放透明的形象5月18日下午4时,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兼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会同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有关部门领导,一起介绍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情况。胡昌明在接受中新社访问时这样陈述自己的使命:“我的任务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塑造中国军队的形象。我将尽最大的努力肩负起这个责任。”对于此次军事新闻发言人亮相,军地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全国上下进行抗震救灾的特殊时刻,国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外界介绍军队抗震救灾情况,非常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评价说:“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回答中外媒体提问,显示出中国军队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正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自信。”通过这次军队抗震救灾实践,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良好的军队形象,既有赖于“行动塑造”,也有赖于“传播塑造”。所谓“行动塑造”,就是要多做、实做,要用积极的、具体的行动在国际公众面前牢固确立自身形象。所谓传播塑造,就是要以强有力的舆论传播在国际公众面前努力彰显自身形象。在这里,“做”和“说”相辅相成。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民军队形象之所以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人民军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各媒体对灾情和军队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作了及时、全面、充分的宣传报道,使涵化于其中的人民军队形象得以在国际舆论场中传扬和彰显。

抗震救灾充分彰显人民军队以人为本的形象从这次军队抗震救灾行动中,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看到一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军队。危急时刻,十万救灾部队迅疾行动,水陆空并进,争分夺秒,与灾难相搏,与死神赛跑,与命运抗争。所有这一切,都缘于一个朴素而神圣的道理:人民利益重如山。人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救灾部队竭尽全力在每一片废墟之中进行地毯式搜寻――只要有一丝生命迹象,就绝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付出百倍努力,这是“以人为本”最鲜活、最具体的表现。人们看到那些随时可能被滚石夺去生命的年轻战士,如何以超过体力极限的速度向灾区挺进;人们听到那个已连续作战数日的武警士官,在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前反复向指挥员恳求“再让我去救一个吧”,这时,所有人都能更深切地领悟到:中国军队为什么叫做“人民子弟兵”,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的抗洪抢险,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到今年春节期间的搏击冰雪,再到这次抗击建国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的大地震,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部队官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在部队官兵那里得到充分体现。

抗震救灾充分彰显人民军队威武之师的形象英勇善战,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形象再次凸现。地震发生仅仅18分钟后,军队就启动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由于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断,部队只能徒步,冒着余震、泥石流和塌方危险,一刻不停地向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前进。15名空降兵勇士在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所进行的4999米伞降,在世界航空史上是空前的,不仅改写了中国空军伞降的历史,且创造了世界航空历史的新纪录。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