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对夫妻的救灾故事

2008-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丁广阳 潘正军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我有话说

在重灾区什邡市,流传着一对夫妻生死约定、并肩抗灾的感人故事。这对夫妻,就是南京军区第85医院医疗队队员童强和陈徽军。

5月14日晚6时30分,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外科医生、丈夫童强与医疗队教导员、妻子陈徽军同机抵达成都某机场。5月15日中午,医疗队到达什邡市罗汉寺,陈徽军和队员们仅用45分钟,就完成一座集

内外科、B超、心电图门诊、2张野战手术台、20张病床的野战医院开设任务。当时,当地3所大医院中两所近乎瘫痪。大量伤员涌入这所技术强、设备好的野战医院。连续两天两夜,医疗队完成重伤员救治310例。高强度的工作量,使曾因训练受伤动过手术、患有严重腰腿疼疾病的陈徽军老伤复发。

这天晚上,夫妇双方在短信中“生死约定”:“现在进入灾区,面临的危险和困难肯定很多,我们要约法3章:一、平时除工作外不要有接触;二、发短信少点儿女情长,多说鼓劲的话;第三,万一我们中的一个不幸遇难,另一方一定要继续战斗在灾区,并履行赡养双方老人的义务。”

此后,陈徽军每天都将止痛膏药贴满腰、腿,咬牙坚持工作,谁也看不出来她患有严重的腰腿疼痛病。丈夫童强第一个报名参加党员突击队,冒着余震、塌方的生命危险,徒步进入深山村寨拯救生命。

5月25日16时24分,青川发生6.4级余震,陈徽军正在野战医院组织医护人员为一名70多岁骨折老人实施手术,大地开始像打摆子一样摇晃起来,手术器械洒落一地。而此时,童强正和战友们在蓥华镇搜救伤员。

当陈徽军再看到丈夫童强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9点多。那天强余震发生时,蓥华镇一样震感强烈。童强和战友们一起往蓥华镇竹溪村赶。崎岖山路上,一边是飞尘走石的绝壁,一边是望不到底的深渊,有的地方道路阻断,童强和战友们就贴着随时滚落的巨石,往山上爬。急行军14公里后,他们赶到竹溪村,争分夺秒施救,把6名危重病人从死亡边缘抢了回来。

余震不断发生,战斗还在继续。进入灾区后,童强经常和小分队挺进“无医区”,一头扎进断水断电、信号不通的大山深处。每当得知童强要出发,陈徽军总是要以医疗队带队领导的身份,给童强发出内容相同的信息:“一定要多救治伤员,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个不少地回来!”

5月16日17时,在第85医院野战医院帐篷内,小弘扬诞生了。他一睁开眼睛,就看到很多穿着迷彩服的阿姨,其中一位就是陈徽军。小弘扬的妈妈杨启菊45岁,又患妊娠高血压,送到野战医院时,身体十分虚弱,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陈徽军紧急组织医护人员实施剖腹产,才确保母子平安。小弘扬的父亲张贵昌接过婴儿含泪致谢:“感谢亲人解放军!我想好了,就给娃儿取名叫张弘扬,让他把解放军一心为民的精神弘扬下去。”

小弘扬出院后,陈徽军的脑海里经常闪现他可爱的模样。6月7日,端午节前夕,她组织医疗队员到小弘扬的家――洛水镇灵江村巡诊。小弘扬家的房屋全部倒塌,一家人暂住在临时帐篷内。抱着吻着小弘扬,一个想法在陈徽军心中升腾。

“童强,我打算在灾区助养一个孩子。”陈徽军给丈夫发去了短信。“那我们一定要对他长远负责。”童强的短信回复快人快语。夫妻俩约定,每年向小弘扬寄去一笔助养费,用于弘扬购买学习资料。这是一个长长的爱的承诺。

红白镇79岁老妈妈陈述会的儿子、孙子等4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老人伤心欲绝,天天要寻短见不想活。

陈徽军听说后,3次来到老人的帐篷内,耐心倾听老人诉说。她帮老人拭去泪水:“妈妈,我就是你的女儿,我们都是你的子女。”临走时,陈徽军不仅给老人留下500元急用,还留下地址,让老人有困难随时打电话找她。

在灾区,陈徽军多次走村入户,到安置点为受伤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帮助4名痛失亲人的村民摆脱了悲观轻生的念头。(本报什邡6月1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