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震不垮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2008-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就在30天前,汶川天崩地裂的大地震在瞬间爆发,这场灾难,令世人震惊。在这30个让国人撕心裂肺的日日夜夜里,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在思考什么呢?

知名理论家、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动情地对记者说:“2008年5月12日,已经定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一个月的日日夜夜,无情的天灾瞬间吞噬了几万

条生命,英雄的中国人民立即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斗争。”

“在这一个月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记录。我与大家一样,为灾情之惨烈而伤痛,为中央决策之果断而赞叹,为救灾英雄之坚毅顽强而感动,为生命奇迹之出现而庆幸。我心底一遍遍响起我们的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不仅要以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参与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还应该很好地思考和总结这场抗震救灾斗争迸发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李君如说。

让世界感动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记者:我注意到你刚才讲到了“民族精神”,抗震救灾彰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因此为世人瞩目。

李君如:是的。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尤其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他们不是出于一般的同情,而是表示尊敬。抗震救灾展开之际,我与中国人权研究会的代表正在日本访问。我亲眼目睹了日本人民对我们遭受震灾表现出来的深切哀悼之情和对我们抗震救灾由衷的尊敬之意。当中央决定按照中国的传统,在举国降半旗为遇难的亡灵哀悼时,我们代表团在开会之前列队默哀,在座的主宾是日本年轻的政治家,要求与我们一起默哀。我国驻日使馆、领馆,天天都有排着长长队伍去悼念的人群。我们在去福冈总领馆哀悼时,我在签名簿上含泪写下了“四川一震,九州同悲”八个字。我看到许多日本朋友的题词,都深含悲痛之情和敬重之心。

我在访问交谈中,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了一幕幕动人的镜头。在世界各国,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为中国人面对天灾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崇尚生命的精神、团结奋斗的精神、开放自信的精神,感到巨大震撼。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历经艰难险阻,依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靠的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为我们民族的坚强伟大感到自豪,也为我们民族拥有的强大精神力量感到自豪。

抗震救灾的内在力量,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记者:这些日子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或纽带。你对我们民族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特殊的认知和感受?

李君如:面对大地震灾害,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拖沓,首先听到的不是埋怨,而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行动。你看――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灾区视察指导救灾工作;

中央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地党委和政府立即行动,启动危机管理机制,组织物资人力急援灾区;

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消防干警、医疗救护人员从地上、空中、水路,不分昼夜赶赴灾区第一线;

社会各界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踊跃捐款捐物;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排成长队的人等待献血;成千上万个志愿者从全国各地奔赴灾区;……

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种如火山般喷发的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它来自于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生命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精神的大规模展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极大地释放了、迸发了中华儿女几千年培育的民族精神。

记者: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抗震救灾中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

李君如:你一定还记得: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看望受灾儿童时,在黑板上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人们把这16个字,看作是中央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要求,看作是总书记对灾区人民的期望,然而,它恰恰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生动概括。

《周易》中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许多对中华民族精神深有研究的专家认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顽强拼搏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大自然、对待各种人宽容大度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自强自立而又宽以待人处事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几千年不绝不灭。

胡锦涛总书记写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个字,展现的正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可贵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8个字,又生动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的前线后方时时可闻、处处可见。

――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这一个月里,我们看到最感动中国和世界的人物有: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塌下的房屋,救下学生的老师;为摸清灾情写下遗书从四五千米高空纵身跳下的15名空降兵;强忍亲属遇难的悲痛坚守岗位而晕倒的羌族女民警等等。在“爱的奉献”大型晚会上,来自灾区的三个孩子,让我铭记在心;艺术家们慷慨解囊的行动,更让我难以忘怀。尤其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我们的艺术家朗诵的那句朴素的话语:“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在这种让人感动的氛围中,我读到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汶川大地震惊天动地,中国人抗震感天动地。惊动天地的是自然界的灾难,感动天地的却是人的精神。”在网络上,我也读到了许多感人的诗篇。其中一篇题为《民族魂》的诗作写道:“五千年的风雨,五千年的见证。腥风血雨洗礼民族的庄严与自尊,地陷山崩磨砺民族的意志与灵魂。”

是的,地震可以震裂高山,可以震断河床,但是决不会震垮我们的民族精神!

爱国爱民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手”

记者: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确是伟大的,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也曾遭受过近乎亡国灭种的灾难。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5・12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会如此集中地、突出地释放出来?

李君如: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党。在这次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许多引人深思的感人情景。其中有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一位从废墟中获得重生的人,一被救出就说:“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种肺腑之言,来自于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的认同,而不是作秀。因为,人们很清楚,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牺牲奋斗,让中国人站了起来;又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曲折的探索,使中国人富了起来,而且能够抬起头走向世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无限的关爱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头。这样的党,人民群众是会衷心拥护的。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信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满腥风血雨的特大震灾让中国人包括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本质。

记者:是的,这次抗震救灾对我们党是一个特殊的考验,也是一个难得的检验。

李君如: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上,而且更为深刻地表现在精神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党,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重视文明精神的培育。我记得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就说过这样一段振奋人心的话:“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而高高举起民族精神复兴的“火炬”,并且一棒一棒接力传下去的“火炬手”,正是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

联系到近代中国我们民族蒙受的灾难和屈辱,更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复兴民族精神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尽管是几千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酿成的,但是自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在民族危亡中发扬光大,能够在学习世界文明的潮流中获得复兴,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注意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获得了伟大复兴。

记者: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超越其他政党,做到这一点呢?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始终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即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事实上,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有两个互相联系的支撑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无怨无悔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人民服务,集中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上;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又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着眼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行动,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给民族精神赋予的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要求。

可以这样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无私的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感召和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之所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价值追求之伟大,之崇高,之可爱,之亲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必将以伟大的力量推动灾后重建,也必将以伟大的力量影响我们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