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生命施爱(报告文学)

2008-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建明 我有话说

何建明1956年生,江苏苏州人。以报告文学创作著称,代表作有《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部长与国家》等,作品先后获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5月19日,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出发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



陈光标在救灾现场泪如雨下   

“抗震救灾第一志愿者”的称号,是四川灾区人民给他的。这是因为他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时间,亲自率领120人的民间抢救队伍,带着公司的60台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机械,日夜兼程奔赴灾区,成为第一批参与抢救都江堰、汶川和北川等地遇险群众和打通“生命之路”的英雄队伍;他和他的志愿队伍从14号抢救出第一位生还者至今,一直在灾区义务参加抢救被埋群众、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及建设家园的紧张战斗。他自己亲手救出12位学生和群众,肩上背过500多位遇难灾民的尸体;他一路“撒钱”捐物达2000多万元……灾民们感激地叫他“大好人”,中央领导同志称他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他叫陈光标,39岁的江苏青年陈光标。

无处不在的他……

在灾区前线采访,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向我讲述不同的感人故事。而我在许多场合,竟然多次见到了同一个英雄的身影,这不得不让我对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敬意。

第一次听说陈光标的名字是在前线指挥部。一位副总指挥正焦急地等待打通北川县城的“生命通道”的消息时,前方向他报告:江苏来的一名民间志愿者带的机械队伍先期到达,已经挖通了通向北川县城的最主要的山体滑坡地段。

第二次听说陈光标的名字,是从一群受灾群众口中。他们约有几十人,已经在由汶川通向都江堰的山道上走了两天,并且很快被安顿在一个良好的居住地。他们告诉我:“我们的命,是那个叫陈光标的江苏人从坍塌的楼板下救出来的……”

第三次听说陈光标的名字,是在成都青羊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几个正在购买生活日用品的受灾群众告诉我,他们在地震后失去了家园,从死亡堆里逃出来后身无分文。“是13号那个雨夜,有个江苏来的青年人,他拎着一只装满钱的大口袋,站在公路旁一边对我们说,大家不要怕,政府和全国人民会帮助你们的,一边给我们每人发放一百、二百元的现金。我们一路上有好几千人,听说他一下把几十万元现金全发光了。他叫陈光标……”

我第一次见陈光标时,他带着抢救队伍来到灾区已经有十多天了。那天深夜,我从他助手那里知道他这一天要从汶川映秀镇回成都。夜里11点左右,我们在成都的一家饭店终于见上面。“老乡,你太辛苦了!”我握着这位江苏老乡的手,不由自主地打量起这位灾区人民传颂的英雄:中等个头,四方脸庞,板寸头发,结实身材,一身戎装,袖子上还有醒目的红十字标记。陈光标向我表示抱歉:“今天不能接受你采访了,因为明天我还要到绵阳九洲体育馆为受灾群众赠送10000台收音机。货刚从南京发来,我必须现在到火车站去取。如果方便我们明天到捐赠现场见面如何?”“好的。”我忙说。此刻的陈光标太忙了,他已经在抗震救灾最前线连续干了十多个昼夜。我看到他的助手一次又一次地催他吃药,助手悄悄告诉我:陈总已经接连三天高烧不断,身上都起湿疹了……

第二天下午五点左右,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广场上,我看到了陈光标正在为长长的受灾队伍发放熊猫牌收音机。看到受灾群众高兴地打开收音机开关收听优美的音乐,陈光标脸上也露出了憨厚的微笑。“总指挥部来电,命令我今晚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带三台挖掘机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战斗。不能陪你采访了。”陈光标一边接着手机,一边匆匆地走到我跟前,抱歉地与我告别。

“没关系。你的任务重要!去吧,注意安全,让医生赶紧检查一下身体―――”我心疼地看着比我小一轮年纪的“猴弟”远去,高声对他说。

第三次见陈光标,是在电视镜头里:5月30、31日,唐家山堰塞湖现场,以武警水电部队为主的抢险施工队伍里,我又看到了这位江苏老乡的身影,他身着迷彩服,像一位冲锋陷阵的指挥员,一手叉在腰际,一手指挥着他的重型挖掘机,忙前跑后……

6月1日上午,他从唐家坝现场打电话来,告诉已在北京的我:他的队伍这一天随大部队从大坝上撤离,将奔赴新的地方参加清理灾区城镇的战斗。

从“5・12”大地震后两个多小时即带队伍出发至今,陈光标和他的抗震救灾志愿队南征北战,而他却总共只睡了不足30小时,五次回绝了医生让他火速回南京检查身体的建议……

陈光标,你如此无私无畏、倾力奉献,到底为什么?

陈光标淡淡一笑,说:人是要有良心和爱心的。我是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企业家,当年国家供我上的大学,后来开公司也是靠党的政策,所以我始终认为我的财富不只属于我个人。当人民和国家有难时,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幸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