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

2008-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凌厚锋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当前正在开展的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不仅是一次人同自然界作殊死搏斗的生动历程,而且也是一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彰显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的。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万众一心、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打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攻坚战。面对重大灾害,全社会的快速动员和响应,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充分地集中各界力量、成功应对包括重大灾害在内的一切突发事件的优越性,也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重大灾害面前,全社会激发了团结、坚韧、顽强的精神,发扬互相帮扶、共御患难的优良传统。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彰显了中华民族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在重大灾害面前,广大受灾群众没有悲观失望,他们坚信,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党中央、每逢灾难总是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一定会千方百计施以援手。正是这种无比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心中充满战胜一切困难的希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这场重大灾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使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在瞬间迸发。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中国人民在这场灾难面前昂首挺胸、万众一心。我们看到,这场大灾难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让世界重新了解了中国。而震惊世界的不仅是这场灾难本身,更是中国人民在地震灾害面前显现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彰显,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充分展示。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由社会利益多样化而引发价值多元的局面。在精神层面,人们担心,在总体上呈现健康、向上的同时,传递美德的传承存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这次抗震救灾的事实说明,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如何激烈,那种善良、互助、友爱、勇于牺牲、永不言败、甘于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念并没有丢失,优良传统文化的延续没有中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人们也曾担心,中国年轻的一代,由于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骄生惯养,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磨难,突出自我,缺少社会责任感。然而这次抗震救灾的事实说明,这一代年轻人同样激情满怀,在重大灾难面前,他们表现出的惊人的果敢、无私、爱心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

无数英勇感人的抗灾壮举,是改革开放3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民族的素质就会不断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刻启示

抗震救灾斗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过程虽然还在继续,然而它已经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胡锦涛总书记在5月17日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执政理念的生动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群众生活安置、资金物资保障、防止次生灾害、精神抚慰、斗志激励和心理救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抗震救灾正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所有这一切,无不诠释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关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深切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人的生命至上。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彰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举国志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这是对死难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慰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普通百姓设立的哀悼活动,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体哀悼活动,它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这次为四川地震设立哀悼日,不仅播撒出人间最美的真情,也极大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的眼为何饱含泪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相同的血。当同胞遇到灾难时,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当志愿者。”这条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在网上的信息,得到众多网民的极大拥护。于是,这支原本主要活跃在支教、体育赛事、商业博览等活动中的队伍,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无怪乎外国媒体惊叹:发生在中国的毁灭性地震催生出中国的志愿者大军!“志愿者”就是人民群众的真情表达,正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与人民子弟兵、救援和医疗队伍一道,奏响了最美的时代乐章。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历来视国家利益至高至上,历代仁人志士信奉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饱含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天下治乱兴衰的关切。这种爱国情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极大的弘扬。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着力表现面对重大地震灾害全体同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坚强意志。那是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画面:在四川救灾现场奋不顾身的身影;两岸同胞、全球华人史无前例的赈灾规模;5月19日全国悼念活动结束后,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数万群众齐声高唱国歌、高喊“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动人场面……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着力表现我们面对地震灾害所持有的自信和责任。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一大特点。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把强烈地震消息向公众公布,并在随后的救灾活动中,动用目前所有的传媒工具,将真相向全国、全世界传播,使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达到了极致。这不仅得到公众的高度肯定,也让世界对中国媒体刮目相看,赢得了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各国媒体的普遍赞誉。而在这样做的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出一个人民的政府面对重大灾害所持有的自信和责任。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大力彰显道德情操的光辉。我们看到这些定格的画面:地震发生时,教师用身体为孩子挡住了水泥板;废墟下,两个学生手牵着手互相勉励,发誓绝不放弃生存;公路上,许多成都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源源不断地赶往灾区,为的是帮助运输伤员;女民警为孤儿哺乳;消防战士跪求“再让我救一个”;一对老夫妇捐出万元治病钱,等等。我们热情讴歌这些平凡人所展现出的高尚情操,可以预料,汶川大地震在给中国造成灾难的同时,也净化了人们的灵魂,必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不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者,也是这一荣辱观的带头实践者,应当通过他们的模范行动,不断给社会主义荣辱观增添新的时代光彩,促进全民族精神境界的提高。如今,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大灾面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难之时,党员干部挺起坚强的脊梁;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共同谱写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颂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任务。当前这场抗震救灾斗争还在向纵深发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在灾难中升华的精神化作持久的实践,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精神丰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