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为记者,他冲在最前面

2008-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练玉春 我有话说

图:“敬礼娃娃”小郎铮杨卫华

一片废墟上,一群解放军战士用一副简易担架抬出一个三岁的小男孩,

刚从废墟中重生的小男孩,忍着疼痛举起右手,给解放军叔叔们一个标准的敬礼。

这是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幅感动了无数人、让无数热泪流淌、让无数希望沸腾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

“不要命,我也要上楼取相机”

“5・12”大地震发生时,经历过1976年松潘地震的杨卫华,很快反应过来这是震级很高的大地震。杨卫华当时没有带摄影包,口袋里只是习惯性地放了一个数码卡片机。他一边跑去开车,一边用卡片机拍下照片,最早一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下午两点29分。

杨卫华赶到自己家楼下时,所有人都往楼外跑,保安已经封闭大楼入口。杨卫华不顾一切地往楼上冲,要拿到自己的相机。保安紧紧抱住杨卫华:“杨哥,你不要命了!门都关好了的,家里东西不会丢的!”杨卫华使劲掰开保安,大声喊:“不要命,我也要上楼取相机!”

保安放开了手,杨卫华在黑暗中一口气冲进三楼的家,从已经狼藉一片的家里拎出自己的摄影包,然后迅速下楼。摄影包里,有三个镜头、一个相机机身,还有一瓶患有低血糖的杨卫华经常需要饮用的葡萄糖“盐汽水”。

“再危险,我也要去北川”

电话已经打不通了,杨卫华凭着20年摄影记者的职业敏感,直奔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快就有外地伤员送来医院,并很快有人伤重不治。杨卫华再次意识到这次地震的危害极大。他马上赶往另一个目的地――绵阳市委大楼。

再上车时,下午3点30分,从车载的收音机里传来附近城市德阳市广播电台的广播:“大地震袭击了四川西北部,震级极高。”

市委正组织力量前往各县。杨卫华想办法挤进了开道车,决定和市委书记的车队一同前往北川。这个县有他很要好的朋友,他知道北川县地处地震带,而且在两山夹持之中,心中极度不安。

下午六点多,车队出发,道路被巨大的落石阻隔,一路能看见被巨石砸中的车辆和人员。车队只好返回,晚8点到达安县附近。

杨卫华赶紧回到报社,把内存卡交给印刷厂下载照片,然后就去报名前往北川。因为第一批采访组里没有他的名字,原因是,他是部门主任、是老资格的同志,自己家里正有事情等着他去办……

这个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汉子绝不愿意接受这种照顾。他又出发了,他给妻子发了条短信,很快,妻子打通了他的小灵通:“北川太危险了,别去了!”杨卫华说得很简单:“再危险,我也要去。”同是记者的妻子没有再劝阻他,发来短信:“等你。”

“面对那一幕,我实在按不下快门”

12日晚10点多。杨卫华到达北川中学。眼前的景象完全震撼了这个曾经经历过生死的壮实汉子。面对废墟,杨卫华远远地拍摄了几张救援的场景,就再也无法端起相机拍摄了。

“面对那一幕,听着孩子们哭喊的声音,我实在按不下快门!”杨卫华说到这里,眼泪溢出眼眶,声音哽咽。当时,他只想积极参加人员抢救。

杨卫华随后就成为他所说的“爱心人墙中的一环”,他和大家一同去搬动砖墙、横梁,寻找机会救援幸存者。每一次的搬动都需要十几人、几十人一同用力,尽管赤手空拳,大家都拼尽全力。

这时,有人在拉他的裤脚,低头发现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叔叔,救救我。”和自己儿子同样年纪的小女孩的求救让杨卫华心如刀绞。他安慰女孩子“勇敢点,救出这个同学,就可以救你了。”一边“快!快!快!”地催促大家。

人力在废墟面前太渺小了,一个半小时后,女孩子在自己花一样的年纪里走了。

“我当时痛恨自己!真恨自己救不了她!”那个夜晚,杨卫华热泪横流,他四处参与营救,通宵未眠。那一个夜晚,杨卫华刻骨铭心。

“那个小孩子的举动让我震撼”

13日上午7点多,杨卫华隐隐约约听见附近的废墟中有小孩子时断时续的哭声。他掏出户外手电,在断壁残垣间晃来晃去,大声喊:“能不能看见我的灯光?”过了一小会儿,有小孩子的声音从前方两米处传来:“我看到你了。”

杨卫华手电马上跟了上去,一个穿着黄色外套的小孩就压在一处废墟的缝隙中。杨卫华大声呼喊附近的解放军战士:“这里有人!快来!”

红军师装甲团一营坦克二连班长陈德永、战士李帅带着战友赶来。小男孩被掩埋了17个小时了,见到大人开始哭哭啼啼,杨卫华从摄影包里拿出那瓶葡萄糖饮料,递给小男孩两瓶盖饮料。甜甜的饮料让小孩子安静下来,不再啼哭。

战士们加紧掏挖,终于在两个小时后,把小孩子救了出来。杨卫华安慰小孩子:“不怕,解放军叔叔在救你,勇敢点。”小男孩居然开始低声说:“谢谢叔叔。”小孩子左手手臂骨折,战士们从废墟上找来木板,给他做简单的固定包扎。

杨卫华拍摄了挖掘出孩子的过程,然后准备去往另一个救援现场,而一营副营长周孝东命令战士们把小孩子放在门板上,从另一个方向转往临时救护站。

这时,小孩子又说话了:“谢谢。”这句话让杨卫华回过头来,他看见小孩子正把右手慢慢举起来。杨卫华无暇多想,习惯性地从胸前端起相机,对准小孩子,这时,小孩子的手已经抬到最高点,一个军礼的姿势!杨卫华果断地按下快门。而急着把小孩子从废墟上快速运下来的战士们却无暇留意这个动作,直到很多天后,战士们看见这张照片,被震撼了。

小孩子的举动当时就震撼了杨卫华,眼泪“刷”地流了下来。他决定跟着战士护送小孩子去救护站。而更加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在救护站,一位老太太腿受了伤,正痛苦呻吟,一回头正好看见小孩子被抬进救护站:“这是我的孙子呢!”老太太和身边的老大爷一把抱过孙子,爷孙三人失声大哭。

从老太太那里,杨卫华才知道,这个小孩子三岁,名叫“郎铮”。

若干天后,郎铮的父亲郎洪东,北川县小坝乡派出所副所长,从“孤岛”小坝乡赶到绵阳404医院,匆匆看了看还在手术全麻状态下的儿子,亲了亲儿子的脸,把好心人捐献的物品现金转捐给其他机构后,这个警察父亲就转身离开。

杨卫华明白了郎铮敬礼的原因。郎洪东对儿子一贯严厉,从小孩两岁就开始教他对人说“谢谢”,并敬礼。父子间还经常玩一些敬礼的游戏,而小郎铮经常戴着爸爸的大盖帽,在家里就学着踢正步、敬礼。

一位将军给一个记者的军礼

杨卫华按下快门的当时,就想到了这是一张很好的摄影作品。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使自己迅速成为媒体的采访对象,这类采访挤占了他宝贵的四五天时间。这个时候,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

杨卫华马上就想办法往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去。5月30日,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员要前往坝顶,他就跟随医疗队员上了坝。

6月6日,杨卫华又挤上了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和水文工作者一起步行进泄洪槽安装水文标杆。当天晚上,杨卫华住在堰顶。夜里的狂风暴雨吹打帐篷,山体垮塌的声音震耳欲聋,泥石流崩溃轰鸣,又一个不眠之夜。

其后,杨卫华又跟着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义诊队第三次上了堰顶。当驻守在堰顶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得知杨卫华就是“敬礼娃娃”的拍摄者时,将军把杨卫华叫到身边:“你把军民鱼水情拍出来了。我要谢谢你。”然后,一个标准的军礼。一位戎马一生的解放军上将,向一位普通记者致以军礼,这一切,就嵌在唐家山的悬湖危岩之上。

而记者杨卫华,当得起这个军礼。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他总是一个冲锋在前的记者。2001年9月19日的暴雨造成当地洪水。杨卫华和武警战士前往救援,激流中,船被打翻,他和战士们在最后关头泅水上岸,得以脱险。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他泪流满面地拍摄、采访,他放下相机去挽救生命。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当外国通讯社直截了当地说:“有死人的照片吗?越多越好。一张照片1000元人民币!”价格很快涨到5000元,杨卫华的回答还是:“我有这种照片,但是我绝对不会出售给你。我有我们的职业操守,有我们的职业道德。”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若干天后,他又来到北川中学,他面对废墟三鞠躬、三叩头,嚎啕大哭,一个真正汉子酣畅淋漓地宣泄真实的情感。

这是他对生命的敬礼。

图:在北川县城废墟上工作的杨卫华杨卫华提供

①官兵们正在设法营救小郎铮。

②小郎铮被救出后,卫生员为他的左臂上夹板。

③卫生员为小郎铮包扎。

④小郎铮向救他的解放军官兵们做了一个军礼的姿势。

⑤解放军官兵将小郎铮送往救护站。

⑥小郎铮的外公(左)、外婆(右)在救护站里巧遇受伤的小外孙,失声痛哭。

本组照片均由杨卫华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