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升学报考:选择还需理性

2008-06-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丰捷 我有话说
又到了升学报考的关键阶段,每年的五月、六月,都是家有考生家庭最忙碌的日子。不论是上小学还是小升初、中考、高考,报考什么学校成了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很多家长四处咨询,希望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在家长眼里,
上好的小学就意味着将来能上好的中学,而好的中学教育又为考入名牌大学打下基础。面对持续高涨的家庭教育投入,多年参与高考报考咨询和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赵洪老师急切地想对家有儿女的父母们说一句:升学报考,选择还需理性。

记者:目前情况下,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热情不减,很多家庭表现出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考上好学校的愿望。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报有很大期望,中小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您怎么看中国家长的这种心态。

赵洪:可以说,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普遍都很高,总是希望孩子能通过接受好的教育来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在学校工作,很多朋友都会向我咨询,小升初哪个中学好?中考升学报考学校怎么考虑?孩子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最合适,是高中就到国外去读还是大学毕业再走?大学报考怎么选专业?研究生报考如何选导师……可以说,各个阶段的升学报考,考生家长都有很多困惑并报以很大的期望。但事实上,一直以来,很多人在升学选择时存在盲目、非理性的成分。我们经常听到周围的家长说:只要孩子能学的,能花钱办到的,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这恐怕是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典型心态。

记者: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应该是件好事,毕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对受教育者个体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还是有利的。

赵洪:是的,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就越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000万,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这里也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的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由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实现的。实际上,社会对每个层次的人才都有需求。每个层次的教育都可能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但在升学报考中,有一个倾向,就是都过分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几乎是能考上大学的不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能读博士的不读硕士。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中,一步一步爬台阶,考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考硕生、考博士。

记者:对教育的关注及重视本身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但一切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赵洪:说得没错。如此“不惜一切代价”,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在大学做过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碰到过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学开始就把一切精力都用在孩子的学习上。有不少孩子的母亲成了“陪学”的全职母亲,辞去工作,在中小学校园周围租房子,每天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以使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考上理想大学。这样做的结果也许孩子是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因为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在大学遇到了很大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不少学生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还有一些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并不是以孩子全面成长为出发点,而是作为升学的一个“优惠”条件,可以享受降分进入好的中学或大学。但在进入这些学校后,孩子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多兴趣爱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最后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自信心也受到很大打击。所以说,并不是好的出发点就能达到好的结果。其实中学也是这样。有的家长不惜花大量的“择校费”、到处托人,希望把孩子放到重点中学、重点班。可并不是讲课难度越大、进度越快,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高。如果他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进度和难度,他和其他学生的成绩差距反而会拉大。幼小的孩子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为了能赶上进度,还要多花时间完成作业,不能保证足够的休息和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利。有些孩子对学术性课程学习有困难,但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对这种孩子未必一定要逼着他们考高中、考大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走技师、高级技师的路子照样能成才。

记者:高考刚刚结束,您对今年的考生有什么建议?

赵洪:现在考前报考的省份已经完成了志愿填报工作。考后估分和出分填报志愿的省份还没有开始志愿填报工作。作为多年参与招生咨询的老师,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首先,报考时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的专业要求有比较强的职业倾向,比如医学、法律、设计类专业等,这些专业的报考最好尊重学生的意愿。我在做教学管理工作期间,遇到学生申请转系到医学院。我问他的申请理由。他说他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做医生。高考因为没有考好,没有被医学专业录取,进大学后还是迫切申请转专业。报考专业时,多考虑考生的兴趣和愿望,对他们进入大学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第二个建议是不要盲目报“热门”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为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就业市场培养人才。今天的热门专业毕业时未必就热门。而有些国家需求量大的看似“冷门”的专业,往往是青年人未来成就事业的大舞台,报考专业一定要更多地要看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升学报考中的一些盲目现象。为了升学报考选择更理性,你有些什么建议呢?

赵洪:我首先建议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报以理性的期望。教育能使每个受教育个体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适合于他们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教育,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个建议是家长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大部分家长不惜花钱为孩子报班、请家教辅导,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并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再好的老师、学校都没有太大意义。而且好的习惯、强劲的动力也是他们未来成就事业的基础和保证。家长可能会以为培养孩子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但实际上,学校教育都是针对一个班的群体,而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培养还需要家长花很大的精力。

第三个建议是培养孩子的职业理想。很多家长仅仅忙着让孩子考学,制定一个接一个升学目标,但对孩子将来能干什么工作,喜欢干什么工作没有太多的引导。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在美国念大学。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就定下学习目标:用十年时间考下美国的经济师证。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最后希望家长要有平常心,相信行行出状元。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发展,入学率很高,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稀缺资源。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雇佣也会越来越看重实际能力,人生会有多种成功的机会和途径。(赵洪,大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