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批评家的职业素养

2008-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咏戈 我有话说

任何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都离不开批评。王尔德说:“没有批评的官能,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普希金则认为“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但是,做批评家十分不易,更不消说做一个优秀的批评家了。如果说作家是依据生活和他把握生活的方式而存在,那么批评家则是依据作家的作品和他把握艺术的方式而

存在。

文艺批评家应该明确自己的存在方式,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归纳起来,我以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有的素质至少应有这么几点:一是要有深厚的文艺理论修养,建立自己可靠的评论标准。这是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根本性的建设。二是要对生活亲知。文艺评论工作者也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这样才能与所要研究、评论的作品“不隔”,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和渊博的艺术知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比较中才能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四是要有一种好的文格文风,要防止将文艺评论写成某种智能游戏,借一部作品为由头洋洋洒洒发一通对作者和读者都无裨益的议论,以显示自己的才华或聪明。

当下,克服标准上的模棱两可、概念上的故弄玄虚、态度上的居高临下而造成的脱离群众的倾向,是发展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有效途径之一。文艺评论家应当关注街谈巷议,但又不能把自己降格于街谈巷议,仍要能够集中优秀读者的意见;要有理论尺度,但又切忌固执地把一己的感受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框套。评论家提升理想,信守美德,注重精神,关怀生态,其活跃的身影应在当代文艺创作的语境中。准确地理解当下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语境。文艺批评家以学者和艺术家双重的身份存在。他首先应有一个创造的灵魂,他不把批评当作一种世俗的职业或自我表现的工具。文艺评论的官能人人身上都有,但文艺评论毕竟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都会对某一部文艺作品发表自己的感想,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家要完成的,是使自己的感受由朦胧而明显,由纷零而坚固,由印象式感言到给作品以正确的理性定位,完成表达优秀读者的意见、促使这种意见在读者中继续传播、引导读者进行正确鉴赏的文艺批评的使命。优秀的文艺评论家要独具慧眼,一直望到作者和作品灵魂的最深处,最终发现一部文艺作品和作者之间隐秘的关系,帮助作者找到适合他气质、修养与禀赋的路子,免走弯路;同时鉴定作品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引导读者观众进行正确的鉴赏。文艺评论家的社会信任度,是在长期的评论实践中建立的。这样的文艺评论家与学究气、广告气无缘。在经济社会时代,批评家若为了私利而失却了批评标准,他的美学姿态无疑是残缺的。我们可以容许一个批评家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一个文本作出他的诠释,但我们却无法容忍践踏真实、扯碎原则,只为一己之利的目的而发出的“伪诠释”,无法容忍一些批评家以虚假的审美经验(阅读美学)强加于社会并愚弄着受众,而且也让自己落入了社会俗套。评论家只有慎用社会信任度,才会逐渐成为一个有公信度的文艺评论家。评论者更要力避“知性”地去认识文艺作品。这种“知性”法则――总是把统一体的各差异面分裂开来,坚硬地对立起来,看成独立存在的东西――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的,它“不能掌握美”。用这种“知性”的分析方法评论作品,就不能解释那个有“生活作风”问题的安娜・卡列尼娜何以会给读者那么美好的印象,就不会真正懂得文学艺术。

文艺批评家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中很主要的一点是要在文艺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之间建立起一种健康的正常的关系。这种关系应是“若即若离”,评论家与作家艺术家的关系应保持在君子之交。过于密切,难免沾染世俗气;过于疏远,又难免沾染清高气。二者都不利于一切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作品进行公正的冷静的评价。另一方面,普希金说:“哪里没有对艺术的爱,哪里就没有批评。”好的批评家总是在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评论和创作这两支力量携起手来共同对读者观众负责,文艺的健康发展就指日可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