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批评三思

2008-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树声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营造良好氛围。”也就是说文艺批评、文艺理论是文艺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着文艺的生存、发展与繁荣。

首先是文艺批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和作用

。说到文艺批评对于创作的作用,很容易让人想到俄罗斯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作家,这与当时出现的几位“斯基”们这样的大批评家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回首改革开放前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很容易看到它对于促进文学、话剧、电影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起到的不可低估的作用。30年来文艺界每一次文艺思潮的兴起、每一部文艺精品的推出、每一个文艺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有文艺批评相伴随,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时,自然会看到文艺批评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以,改革开放30年的文艺批评史是不会让我们妄自菲薄的。一批批评家不仅坚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坚守了对文艺作品思想性和审美标准的衡量。改革开放30年来,一批批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和对不良文艺现象的批评,文艺批评在这些方面始终都做着艰辛的努力。

关于批评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自律”问题。30年来的沧桑巨变,使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市场经济商品意识让批评家们重新审视他们评点的对象,但新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使文艺批评在理论上的坚定性、原则性和自觉性比以往有所缺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理论光彩,没有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科学批评氛围。特别是对于有的历史叙述基本立场尽失的作品,没有理直气壮、剀切入理的批评文字。对当前生气贯注的创作实践做理论上的总结,以提升民众的审美水准,建构健康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文艺理论范畴增添色彩,还有待于努力。改革开放30年,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商品经济,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庶,但我们的商品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不是在商品社会中任何事物都要商品化。前不久,某文化明星面对广大电视观众信口开河,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一夜情”,点评李清照说这位古往今来令人仰慕的女词人是“赌徒、酒鬼、好色”。这不能不说名利的诱惑对某些文化工作者的副作用。这样的现象让我们看到,如果历史评价、学术研究、理论批评完全商品化、娱乐化,势必造成这些严肃、庄重的门类失去公信力,出现泡沫化的倾向。

关于文艺批评的队伍、阵地、机制的问题。严肃批评、学理批评需要厚实的学养积淀、扎实的品格历练、诚实的铮言直谏。“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十年期。”一位批评家的成长不是朝夕可得。当我们对文艺批评猛击一掌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对其处境有所体谅,对其生态环境有所关注。当今的文艺批评处在一个媒体爆炸的时代,早在媒体还相对稀少的上世纪,就曾经从报刊、杂志等在今天看来稍显简陋的平面媒体的门槛里,走出了许多大师级或准大师级卓有成就的文艺批评家。在媒体高度立体发展的今天,应当说媒体基本上是文艺批评的载体,某种程度上,对于文艺创作,媒体扮演了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何况是对于文艺批评,媒体几乎掌握了它的生存状态,所以媒体与批评的结合是势所必然。那么如此强势的媒体巨人批评的声音应当如黄钟大吕,但目前并不是这样。我们不能不看到媒体批评影响力大于学院批评和主流批评。当然,媒体本身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媒体批评的内涵。有些媒体批评亦十分追求文艺批评葆有的深度、品格和公正,但是出于媒体本身的实际利益,往往使这样的批评丢掉了文艺批评的理性的、公正的和独立的批判立场,取而代之的是随意的、趋利的、实用化倾向。

当然,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同的媒体承担着不同的批评功能,主流媒体的主流文艺批评与学院批评仍然是珠联璧合,但目前的情况是,在经济上同样处于市场竞争之中的主流专业性媒体,成为了真正的“阳春白雪”,无论从传播角度或批评家个人稿酬的角度,真正的市场媒体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因此,我们又回到队伍、阵地和机制问题。毫无疑问,主流专业媒体在为文艺批评家提供精神家园、成长园地上是有优势的。因为在这里文艺批评才能在弘扬文艺的精神价值、揭示文艺本质等方面有所作为,而这样的媒体本身十分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战略上得到支持和扶持,让它们成为公益性质的媒体,才有可能在如今文艺所处的历史时期,把主流文艺批评的声音喊得更真切、更宏亮、更有气势,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阵地。我们相信,在这里同样会走出来德艺双馨、才华横溢、无愧于当今时代的文艺批评大家。

关于文艺批评大众化问题,笔者以为在市场规则对文化领域广泛渗透的今天,在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创作、“底层批评”、“草根批评”浩如烟海的今天,文艺批评大众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当然,大众化既不是简单化也不是庸俗化。主流、高端、专家的文艺批评再不能是相互“对话”、“自言自语”,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大众传媒,进入到当代大众社会文化特别是文艺的话题中间,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保持自身的文化操守和艺术品位,通过对创作现实和实践的发言,把主流话语的覆盖面拓宽,把主流批评的声音放大,文艺批评才能凸显出自身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独特意义、作用、责任与使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