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平凡中感受崇高的力量

2008-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 黄伟灿 少将 我有话说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带领着一支由医疗、防疫、心理救援人员构成的综合救灾队伍来到灾区,期间常常为地震的破坏力感到震撼、为百姓的痛苦感到酸楚、为有幸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量而略感欣慰,而从奋战在灾区中平凡的人们身上,感受到崇高的力量……

领导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好

公仆

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灾区,最令我难忘的是群众面前那一张张亲切的面孔、灾情分析会上那一双双忧虑的眼神、救灾一线那一个个匆忙而疲惫的身影。从媒体上,看到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冒着余震的威胁,身临摇摇欲倾的危楼,踏过碎石瓦砾,站在充满危险的残垣断壁上慰问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他们以人民为念,指挥若定,坚定刚毅,给人以危难中灵魂的呼唤和信念的力量。我军很多高级指战员,深入到基层连队,走到伤员的床前,慰问伤员、鼓励官兵,在充满苦难、艰辛、危险、悲伤的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的话语都能让人激起一种心头震撼,涌动一种为了生命而搏、为了人民而战的豪情和力量。

日夜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党员领导干部,使我零距离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念,无数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他们心中百姓的分量,在“自我”与群众之间他们的选择和方向。难忘几次到前线指挥部,会见成都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安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他们有的和衣而睡,没时间梳洗,顾不得客气,便在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里听取我们的意见,当场办公签字,下达命令,协调力量;难忘他们亲自和我们相约会面地点、亲自为我们递上水杯、亲自记录我们反映的情况、亲自把我们送出门外,又和我们一样匆忙奔赴新的“战场”;难忘一次次和他们在救灾现场不期而遇,摆摆手算是打个招呼,没有心情微笑,来不及寒暄,甚至没有时间回望彼此远去的背影,百姓在前面呼唤着他们,灾情一刻也不容他们停留脚步。

也曾经切身感受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胸襟和情怀,岗位的平凡、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不幸、身心的焦悴,甚至是种种不解和怨言,没有影响他们心忧百姓、冲锋陷阵,更没有动摇他们对组织的信念、对胜利的信心和期盼。一名看起来只有40多岁的县卫生局长,曾乘座一辆“皮卡”加上步行翻山越岭,一天奔赴5个重灾乡镇,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含着泪水,他与一线救灾指挥员研究救灾方案,沙哑得几乎喊不出声的嗓子在不断地呼叫着,他一脸征尘,满身泥土,频频地向救灾队员们拱手鞠躬,“大家辛苦了,拜托,拜托!”一次,来医疗队慰问的县委人员却告诉我们,他们的卫生局长是挨批最多的人!上面一道道紧急命令要立即落实,灾民们的需求刻不容缓,纵有九头六臂,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局长的家人也住在大街上,亲人也有伤亡,地震发生后他从未回过家,但他来不及申辩,可能也不想申辩。救灾告一段落后,在部队与灾区中学联谊会上我又遇到了他。当大家一起合唱“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时,场上一片哽咽声,这位局长在距我不远的地方,他长时间用双手捂着脸,泪水不断从指缝中滑落。大家互相之间没有安慰,也不需要安慰,彼此心都是相通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大诚无言,大爱无声,这时语言是最苍白的、最无力的、最多余的。

在历史性的考验面前,在充满着生离死别的危难时刻,“共产党人”这个名字是闪亮的,是无愧的。我们千千万万的党的干部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信仰,坚定地奉行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坚定地选择了永远与人民在一起。这种选择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因为人民早已定论,他们本来就是这样……

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身为一名老兵,几十年的军旅岁月中,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刻的感情,也无数次为她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所感染。此次挂帅出征,我自信自己的定力、理性和从容,但还是一次次为他们而心潮澎湃、情不自禁。

别人到不了的地方,解放军一定要到。还记得安县茶坪那个有2850米的高山阻隔的重灾乡镇,九死一生逃出的老百姓带着信任与渴望的目光,请求我们去救救他们的家人和乡亲。由于山体崩溃,唯一的通道完全堵塞,地方医疗队曾多次想进去查看灾情,都因天气复杂、路途险峻、桥梁坍塌等原因而未成功。面对未知的险途,我们的医疗队冒着绵绵小雨紧急出发了,自发的送行队伍和轻言细语的叮嘱,让人感到一份悲壮与凄凉。由于大山阻隔,他们出发10小时后,就失去了通讯联系,留给战友们的是整整5天的揪心牵挂。直到他们护送重伤病员出山,才知道他们一路历经艰险,多次纵身跳过地震造成的山体断裂带、负重沿行在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只有2尺宽的小路上,5次靠绳索攀登,徒步11小时才进入茶坪。他们是全国第一支进入该地的医疗队,几乎绝望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感动得哭泣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别人做不了事情,解放军一定要做。“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这是响彻整个灾区的声音,深刻地表达了灾区人民军医的追求。灾区卫生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卫生力量薄弱,药品和手术器材短缺,而救治任务量大、伤病程度重、救治时间紧,救灾队员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很多情况他们从未遇到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必须全力克服,许多紧急情况必须果断处理。人命关天,责任在肩,他们从没有犹豫、推拖,很多时候,在几乎完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凭着心中的责任,凭着过硬的技术、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名颈椎外伤的57岁病人,入野战医院时已呈不全瘫、脱水,生命垂危,继续后送将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我们的军医为其开展了国内外首例野战条件下全麻“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一名血胸、直肠穿孔、膀胱破裂、骨盆骨折、后腹膜广泛挫伤性血肿的严重多发伤病人被紧急转送到我野战医院,病人重度贫血、呼吸衰竭。当时正逢停电,可伤情不容等待,医疗队员们当机立断,借助六把手电筒照明,为病人做了腹腔探查、多脏器修补、膀胱造瘘手术,硬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场的医生、病人家属和群众无不动容;一名被从灾区废墟中救出的孕妇,羊水已破裂,但辗转安县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因灾后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手术。到我校医疗队求救时,孕妇和胎儿已处于生命危险,军医们果断实施了剖宫产手术,产下一男婴,父母为其起名“潘海欣”(因有缘长海而感到欣慰),以感谢救命的长海医院白衣天使。医疗队在紧急艰苦的情况下,已先后安全接生了10名婴儿,在长征医院医疗队出生的取名为“李长征”、“叶长征”、“杜长征”、“廖长征”……他们的诞生历经着不幸,也记录着一段人民军医的传奇――有解放军在就有生命的希望……

别人往下撤的时候,解放军一定要顶住。在地震造成的大批群众转移的潮流中,总能看到一支支橄榄绿在逆向行进,他们冲进最危险的地方,战斗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及时出现在群众最艰难的时刻,并用血肉之躯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5月19日,我们进行了一台紧急手术。一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强忍疝气带来的巨大痛苦,坚持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肚子痛得实在忍受不住的时候,他就把皮带紧紧地勒住痛处,坚持抢救后送17名群众,终因超负重和过度劳累导致大网膜穿孔,晕倒在山路上。这位稚气未脱的年轻战士,一心营救百姓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身生理的极限,以极致的刚烈和忠诚实践着军人对人民的承诺。在野战帐篷中,我曾长时间守护着这位可敬而又可爱的小战士,当他醒来时,我和所有的在场医护人员,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我们向崇高的军人精神致敬。6月2日我率医疗队从安县转战茂县,由于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我们绕道马尔康,历时58个小时,途经几百公里无人区,翻越红军走过的三座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冲过上百处塌方险段,穿越“生死”28公里茂黑路。我们这支从大上海来的队伍真正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队员们的坚强与勇敢的确超乎我的想象。6月4日,在茂黑路上,我们乘座的大巴车被山上的碎石砸得铛铛直响,一块大石头砸在车顶,把大巴顶棚砸塌了一片,车门被砸开了一个巴掌大的裂口,震碎的玻璃在车厢里洒了一大片,司机被吓得脸色发白,双手发抖。队员们迅速集中到车中间,一边互相安慰、一边鼓励司机:“有我们在,不要怕,赶快冲过去”。大巴司机事后感慨地说:“我在这条路上跑了18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情,也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不要命的人!”

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年代那支无坚不摧的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的考验面前,仍是打不烂、压不垮的“好钢”。当年人民含泪“十送”的“红军”队伍,历经风雨磨砺和考验,今天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子弟兵。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是能够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队伍。在人民面临生死威胁时,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生死相托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钢铁长城,永远是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普通百姓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人”。人民在创造着历史,也在教育着我们。抗震救灾中,遇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平凡的言行中透露出的信仰、真情、坚强、朴实……,每每给人以深刻的教益,给人以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迪。

灾区百姓朴实的情感给我们激励和鞭策。都江堰的炎炎烈日下,群众自发给沿途过往部队递上食品和水,官兵则向他们挥手致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部队铁的纪律,但有一名个体户妇女开着私家车、带着员工一直追赶部队20多公里,直到我们收下部分饮用水,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刚到驻地时,供应渠道不畅,附近居民在自己家里水、电、气全停的艰苦条件下,仍想方设法为队员们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自发地从家里把舍不得吃的鸡蛋、蔬菜等供应给部队,医疗队吃的是百家饭。医疗队转战安县,途径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时,远远看见一群人站在路边挥手。车队停下,十几个藏族同胞迎了上来,端着几个大盆,里面盛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热腾腾的菜,还有几个人手持着横幅,上面写着:“送亲人一程,请吃一口热饭”。原来,他们听说解放军要进山救灾,早早地就做好饭菜等候。“解放军同志,你们辛苦了,吃一口饭菜吧”。望着风雪中同胞那一张张真诚的脸,看着他们抱在怀中的热饭,想到他们不知道在这里等了多久,队员们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军队本来就是百姓养育的,但灾区百姓的深情更真切地教育我们,为什么称我们为人民的“子弟兵”。这也使我们深深地思考,人民的“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

灾区百姓的执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和真情的力量。5月20日凌晨4点30分,被塌方掩埋170小时绵阳安县雎水镇道喜村天石矿矿工彭国华,被急救车送达我校医疗队,实施紧急救治。矿塌后,他被埋在30米深的矿井中,但他一直坚信有人会来营救自己,自己一定能够活下来。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自己的尿液,就着随身携带的卫生纸咀嚼吞下,以最长时间地维持生命。他的父亲、妻子、弟弟和乡亲则一直坚信他还活着,一边通过电喇叭呼唤他的名字,希望能够给他以鼓励,一边找来挖掘机,不分昼夜地挖掘,直到他最终被营救出来。有一名在江苏盐城打工的小伙子潘志强,妻子怀孕在家,家乡在重灾区北川,地震发生后,通讯和交通中断。他得知家乡发生地震,情急之下,骑上摩托车就往家里赶,行程1300多公里,更换了4次车胎。他途中一心想着安全地见到亲人,累得看不清路时,就在路边躺一下,单骑36个小时,终于和亲人团聚。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有着普通却坚实的信念、普通却极其真挚的情感。这种普通生命中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动,必将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机。

灾区百姓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感到平凡中的崇高。在我们救治的重伤员中,大部分都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治疗期间,有的惊魂未定,有的悲痛欲绝,有的痛苦地哭喊,有的沉默不语,经过精心治疗后,他们大都逐渐恢复了平静与理性。5月17日晚3:15分,我校驻安县医疗队接诊了一名88岁的老人。在地震中,老人的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和五个孙子(孙女)全部遇难,她由于年事已高和道路滑坡被困,直到被武警战士发现并送到野战医院。老人送来时,有气无力,神情呆滞。医疗队员们闻讯纷纷赶来,有的送水,有的喂饭,还有的让老人依靠在自己身上。大家心里都是酸酸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也都为老人的将来忧虑。经过3天的治疗,老人基本恢复,要求出院。我来到老人床前,劝她多留几天,部队帮她联络一下,想些办法,安排以后的生活。她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谢绝了我们的好意:“你们很远来到这里,已经尽力了,不能再给你们添负担了。你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天我一定要走了。”“回去后怎么生活呢?”“有邻居在,实在不行就去找领导。”“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不用了,你们去多救些人吧,你们全是好人。”“有困难和我们联系吧”,说着,我给老人留下了手机号码。

老人接过纸条,认真地装进口袋:“很快就会好的,欢迎你们以后来旅游。”

地震摧毁了灾区人民的家园,但没有摧毁他们的精神家园,地震夺去了他们的亲人、打击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但没有动摇他们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和老人简短的对话,使我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感慨、升起一种敬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

我们接收的伤员,治疗结束后,没有在医院滞留,全部返回,有的还设法给医疗队买了锦旗,与医疗队员们依依惜别。

灾区百姓知遇感恩、真情不移,他们关心乡里、依靠政府,他们自救自立、自信自强,他们是受难者,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我们的先辈说“多难兴邦”,之所以这么讲,我想,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人民。他们和他们所承载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希望所在。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真诚地渴望,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