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特色”做足做亮

2008-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魏玉美 张士英 我有话说

历经岁月磨砺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已由最初只有一个专业,几十名学生的“大荒地”,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师范院校。学院形成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风,凝炼了“崇德尚学、厚积薄发”的校训精神,谱就了名为“神圣的使命”的校歌,它以其准确的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独

树一帜的育人理念,擎起黑龙江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

立足基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

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服务的办学思想。适应基础教育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充分发挥其在基础教育及区域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服务中争得了支持,为学校建设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学科专业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健全发展。2001年该校成立了“基础教育研究所”,以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宁安实验区作为研究基地,把高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的“课改”结合起来,集中研究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教育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该校动物学科针对近年来黑龙江省森林鼠害日趋严重的现状,主持完成的“森林害鼠不孕控制技术”的研究,经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为代表的鉴定委员会认定,该项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并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崇德尚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学校党委在带领全校师生继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更新教育观念,理清办学思路,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线,明确提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素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献身教育、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对此,学校科学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本科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视“三基”培养为教学之本。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加大了基础课的比例,构建了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相统一的基础课程体系,利用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实现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以省级精品课为重点,带动基础课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组织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为形成教师严谨的教风,学院经常组织教案、讲稿的检查评估和展览工作,督促教师以学生为本,认真备课;广泛随堂听课,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督促教师严谨治学;举办“精彩一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比学赶帮超。广大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苦练内功,树立了“崇德尚学”的典范。

为培养学生刻苦的学风,学校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239门考试课中,实行结构分的课程为149门,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测验、作业检查、操行品质纳入到课程考核中,督促学生严格自律。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结构学分-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的为193门,强化过程性和实践性评价,教育学生苦练基本功,培养顽强的意志。

2007年,一项针对毕业生质量反馈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认为该校毕业生“比较踏实,能够吃苦,动手能力强”。几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位于省属高校前列。

“三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实践

学院除了重视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外,还开辟了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积极倡导“三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实践。

学校健全了教育(专业)见习、实习制度,实行了见习、实习环节的前伸和后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实行“一学期一见习”制,使实践环节教育做到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尽早了解未来职业环境和要求,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心,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刻苦训练教师技能。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成立了具有专业性质、有教师指导的110个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小组。这些小组多数都与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有关,如物理系的电子盆景、孔明灯、光控灯制作组;数学系的奥数、建模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数据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生物系学生坚持到野外实习,不仅锻炼了意志,还搜集到了7000多件动植物标本,建成了学校的动植物标本馆。

课内外良性互动的育人实践,培养了学生们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各种文化和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以来,在校大学生获得国外竞赛奖2项,国家竞赛奖165项,省部级120项,地市级15项,各种校级竞赛活动奖项847项;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艺术作品和学术论文503篇,自办刊物93种。举办个人演唱会、音乐会以及美术作品展几十次。大学生积极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帮困、助贫、扶老、帮教等志愿工作。十几年来,学校组织了以传递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知识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以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补习为主题的“公益课堂”活动,以及以把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带到居民中为主题的“四进社区”活动,等等。这些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彰显了师院学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质,表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采。

2002年,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2002年度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2007年学校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两次被团省委授予“黑龙江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此外,学校还曾先后三次荣获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单位。

50载艰苦创业,半世纪培育英才。牡丹江师范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育人理念已经形成经久不衰的血脉,扎根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50年来,学校培养了24379名毕业生。毕业生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如桂淑一,有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获得者、省特级教师俞仲文,有山东大学十大名师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黄万华……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传承‘大荒地’精神,培养献身教育、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