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就工会新精神

2008-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长安 贾宇 我有话说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使素有“熊猫王国”美誉的卧龙遭受重创。耿达乡、卧龙镇等地成了“孤岛”和“困城”,中外游客、当地居民近万人受灾被困。

勇担重担

地震发生不到5分钟,刚刚撤离办公楼的卧龙特区、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张文翔,在不断的余震中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以

他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紧急会议结束后,房屋上瓦砾还在不断掉落,周围山体还在不停垮塌,卧龙还笼罩在尘土弥漫的烟尘当中。党员干部、公安干警、乡镇干部齐刷刷地聚集到一起,11个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应运而生,立刻开展搜救伤员、搭建临时避雨篷、安置灾民、寻求外援、抢修道路、安全转移大熊猫等一系列抗震自救工作。在暴雨来临前,卧龙机关片区的临时安置点就转移安置了近3000名受灾群众。

“看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红色横幅,我们就看到了希望,有了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受灾群众说。地震发生后,张文翔首先想到的是全区800多名中小学生、500多名职工、4600多名群众、省道303线公路施工现场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关爱大熊猫的游客的安全,想到的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的安全。他组织职工队伍抢救伤员、安置受灾群众;抢通研究中心道路,转移游客和大熊猫;组织搭建简易临时医院,抢挖被埋在垮塌房屋中的药品和医疗器材。

解难安民

“郭家沟河水已经断流了,形成了堰塞湖!”地震后不到3个小时,接到花红树村民的报告,张文翔又立即带领人冒着频繁的余震威胁,深入到郭家沟峡谷实地查看水情,及时排除了威胁整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险情。

“震后的夜晚,只要有灯光,受灾群众受伤的心灵就会得到巨大安抚。”他及时安排水电站的抢修,5月12日大地震当晚,悲情弥漫的卧龙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广场上,就亮起了两盏明亮的灯,3000多受灾群众心中立即充满了温暖和信心。

地震过后,暴雨紧随而来,为了消除群众有家不能回,担心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疑虑心理,张文翔立即组织管理局40多名男职工成立了“夜晚巡逻队”,并亲自参与值夜巡逻,加强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的区域的蹲守和巡逻,给群众当起了“保护神”。

卧龙镇通往耿达乡的道路因严重的山体滑坡无法通行,通信中断,那里老百姓的安危时时刻刻揪住张文翔的心,他多次安排公安干警和熟悉山路的人员挺进耿达乡,想尽一切办法与耿达乡政府联系,为救援受灾群众和被困的外来施工人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月27日,通往耿达乡的公路基本抢通了,张文翔亲自带队,不惧道路崎岖,冒着不断滚落的飞石,第一时间前往耿达乡查看灾情,慰问坚守在乡镇抗震救灾一线的干部和职工。耿达乡的群众自发地聚集在公路沿线,用鞭炮、锣鼓和鲜红的樱桃欢迎救灾物资运输车队的到来。

身先士卒

抗震救灾工作面临机械用油严重缺乏的困难。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不能动,通往外界和耿达乡的交通生命线的抢通工作就会停顿,受灾群众生活问题就难以解决。张文翔带领10多名职工及10多名武警战士组成突击队,不惧危险前往中国石油在卧龙境内的唯一一处加油站,在山体滑坡损毁的加油站现场,他指挥突击队刨开碎石,抢修加油机,“头顶飞石,脚踏炸弹。”参与抢险工作的人员事后形象地描述当时的险情。

为了尽快打通卧龙与外界的通道,使外界的救灾物资能够送进来,张文翔亲临公路施工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查看危险路段,研究施工方案,冒险奋力抢修。终于在5月19日抢通,比原计划提前三天。

张文翔的爱人远在雅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工作,小孩在都江堰读书。“5・12”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生死未卜。但是,他把所牵挂的人和牵挂他的人深深地藏在心里,忘我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他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广大工会会员树立了楷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