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击在生死线上

2008-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蔡年迟 本报特约记者徐锋 本报记者温庆生 我有话说

詹建中带领救援突击队队员乘坐橡皮舟到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天池乡搜寻被困群众(5月19日摄)。新华社发(钟魁润摄)

5月16日,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队队长詹建中率部赶到绵竹

市汉旺镇。为挽救受困群众生命,詹建中请缨担任突击队长,在生死线上开始勇猛突击。

突破“鳄鱼嘴”

5月17日凌晨,詹建中率50名两栖突击队员赶到金鱼嘴。守候在那里的群众立即围拢过来:“清平乡小木岭困着好多人,我们等了5天5夜,也没见他们下来,不知是死是活。”

金鱼嘴,一道大峡谷的入口,两侧是崇山峻岭。峭壁间一条蜿蜒公路,是清平和天池两乡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此刻,这条道路成了吞噬生命的“死亡峡谷”:地震时,山体倾泄而下,沿途路人连同数百辆车被掩埋。余震不断,塌方不断,金鱼嘴变成吃人的“鳄鱼嘴”!

挺进大峡谷,每走一步都和死神过一次招。面对频繁余震和泥石流,詹建中沉着指挥,50人队伍分成若干小组,相互掩护,交替前进。突然,詹建中听到耳边一阵风响,他大喝一声:“不好,又要塌方,快速冲过去!”突击队员闪电般冲刺,刚到达安全地带,身后半边山就轰然垮塌,来时的路不见了。

突破凶残的“鳄鱼嘴”,迎面是一个堰塞湖。詹建中和突击队员乘橡皮艇搜索,发现一桥飞架南北,桥的两端被山体滑坡牢牢封死。桥中央,23位受困群众没吃没喝,被困在桥上已两天两夜。

詹建中仔细观察地形,发现湖两侧是刀削般的峭壁,上桥救人的唯一通道就是攀上十几米高的桥闸。詹建中第一个上桥,只见他手指紧扣闸门缝隙,俨然像一只壁虎,快速向上移动。几名队员效仿他,也飞身上桥。詹建中挨个给群众系好绳索,组织他们安全转移。有位70多岁的老人十分怕水,死活不肯下桥,詹建中劝慰他:“大爷,别害怕,我们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平时练的就是这个,保证将您安全救出去。”说罢,给老人系上缆绳,将他稳稳转移到橡皮艇上。

滑降“断头崖”

点起篝火,席地而卧,当晚,詹建中和突击队员夜宿大峡谷。5月18日凌晨,突击队继续向峡谷纵深挺进。

一群刚从峡谷里逃出来的群众拦住他们的去路:“里面根本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没法救别人,反倒可能把自己的命搭上!”随行向导是一位登山运动员,他也建议:“这山体是‘活’的,随时可能出现‘山崩’,太危险,还是掉头吧。”

“救灾就是打仗,当兵的决不轻言放弃”,詹建中强行突进。可刚翻上一座山头,大家就傻了眼:脚下竟是一道斧劈刀削的断头崖。“救命!”崖下,晃动着4个人影。

绕行,至少要走好几个小时路。“救人如救火,不能再犹豫!”詹建中将绳索一端固定在树上,套上滑降装置,然后,手握缆绳,如猿猴般飞身滑向崖下……没等被困群众回过神来,詹建中已站到他们面前。其他突击队员随后紧跟着从天而降。

詹建中组织群众迅速转移。途中,大地又是一阵震颤。詹建中手疾眼快,把一位60多岁的婆婆一把抱开,飞滚的山石从他身旁倾泻而下。他把自己的头盔摘下,戴在一个受伤女孩头上,带领群众成功走出峡谷。

至此,詹建中率部历经11次余震、27次山体滑坡,解救受困群众142名,其中有18名重伤员。

飞兵漩平乡

5月20日,又一条揪心的消息传来:北川县漩坪乡21名伤员和老人被困堰塞湖孤岛8天8夜,生死不明。詹建中带领5名突击队员乘直升机火速营救。直升机在“地无三尺平”的漩坪乡上空盘旋了一圈又一圈,就是找不到降落的地方。“能否悬停?”

得到肯定回答后,詹建中和5名突击队员冒险跳出机舱,跃向犬牙交错的山巅。双脚着地,詹建中正好踩在一块尖石上,疼痛钻心。他咬牙站起来,收拢队伍沿山谷搜寻。夜幕降临时,詹建中和战友将被困群众送上前来接应的直升机。第二天,詹建中和5名突击队员再次机降漩平乡。持续5天的高强度救援行动,让他的体力消耗殆尽,发起高烧,但他没有停止搜救的脚步。当晚,又有12名群众被陆战队员送上直升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