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可再生能源:从“花瓶能源”到主导能源

2008-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蕾 张莹 齐芳 我有话说
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条件不断恶化,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在此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采访了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黄其励。

黄其励院士认为,大力节

能、控制需求总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填补常规能源缺口、保护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路线图

虽然煤炭和油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将是主要能源,但我国油气的“储采比”已达到警戒线,煤炭的“储采比”也远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对此,黄其励院士认为,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确立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他将这个目标概括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

黄其励院士对路线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描述:近期(201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补充能源,可以提供0.6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占总能源需求的比例2%左右:中期(202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可以提供1.8亿-3.3亿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需求的5%-10%左右;长期(2030年前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流能源之一,可以满足4亿-8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0%-19%左右;远期(205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之一,可以满足8.8亿-17.1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7%-34%。

弱小的“花瓶能源”

尽管我国政府已前瞻性地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并于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一些配套法规也陆续出台,但是一些行业和地区在资源不清、产业薄弱等问题仍需解决的情况下,有急功近利、无序发展的苗头,需要科学引导。此外,作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在发展初期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其逐步合理化。

以太阳能为例,黄其励院士分析说,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四氯化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目前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远远高于煤电;此外,太阳能从供给形态来说也不够稳定。再如,生物能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多元化会造成产品的多元化,有些技术只产生沼气等资源利用率低的产品,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与煤矿相比,生物能的生产原料分布比较分散,开采运输和使用成本较高。水能的开发和利用则涉及移民、环境保护和流域经济利益分配等问题。

“每一处不足都有可能孕育一个新的科研项目”,黄其励说。

发展应各有侧重

黄其励院士认为,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应明确各自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风能应该“陆上为主,并网为主,注重分布式发展,加快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应该“强制性推广与建筑结合的热利用技术,注重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均衡发展”;水电应该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发展。

对于目前国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生物能发展模式,黄其励院士认为,应该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和“不与农田争水源、不与禽畜争饲料、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多元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的生物基产品将成为战略重点。

具体来说,近期可以利用较成熟的非粮食类淀粉和甜高粱生产乙醇,进行规模化生产;中、远期可以考虑研究推广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利用农林废弃物中的纤维素生产生物乙醇及生物柴油,规模替代石油燃料,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作出贡献。

“化石能源是太阳母亲昨天给予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母亲今天给予我们的。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必将发生,我们要用好可再生能源,把化石能源留给子孙后代。”黄其励院士说。(本报北京6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